專家發現:父母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上存在很多誤區,當務之急是父母重新“診斷”。
4歲的唐婧怡,一次坐在秋千上搖晃,秋千周圍站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四大“守護金剛”,分別負責推、擋和兩旁護駕。如此嚴密的防范也難免馬失前蹄,秋千下落時,婧怡沒抓緊繩子,滑落在草地上,愣了一會,她自己站起來拍了拍屁股想繼續玩,但“四大金剛”卻堅決把她帶回了家。
其實,摔倒并沒有什么,然而父母卻認為她還是個孩子,承受不了這么大的挫折。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師汪荃表示:有些父母一面高喊要給孩子加強挫折教育,一面卻又主觀地判定孩子經不起挫折。
很多孩子都承受不了比賽沒有取得名次的小挫折,他們往往會聚在一起嚎啕大哭。
專家診療:挫折教育,問題出在哪兒?
癥狀一:父母不幫孩子總結敗因
粘先生:安慧里社區幼兒園大班粘津銘的父親
在安慧里社區舉行的寶寶才藝比賽中,最終只有三個小朋友獲獎,他們在臺上喜笑顏開。而臺下沒有得獎的孩子默默無語、表情嚴肅,我們當父母的也是如此。后來,有個女孩扁著嘴小聲抽泣,接著所有沒得獎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安慰孩子:“沒關系,輸就輸吧,得獎的小朋友還沒有咱們演得好呢。”
坐診“醫生”:黃娟 匯佳幼兒園分園園長
首先,孩子為比賽輸了而哭并非壞事,既是情緒的自然發泄,也是一種爭強好勝、要求上進的表現。此時父母不能告訴孩子“輸就輸吧,沒關系”,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而是應該幫助他分析失敗原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讓孩子有收獲。
此外,父母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參加一些他不想參加的比賽,并很在意比賽結果,給孩子造成壓力,當孩子失敗時,卻認為是孩子承受不了挫折。
癥狀二:父母只給孩子創造挫折情境
李桂新: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小學許明陽的媽媽
每年暑假,我都會把孩子送到封閉夏令營去鍛煉。其實學東西是其次,主要是讓他去吃吃苦。平時遇到一些小跌小撞就悶悶不樂、誰都不理。現在的孩子就是缺乏吃苦的精神,一點挫折都受不了。
坐診“醫生”:匯佳幼兒園分園園長黃娟
父母總是認為多吃苦就是對孩子的挫折教育,于是送孩子去參加各種吃苦夏令營或者干脆人為地給孩子制造一些困難、挫折。但是,在挫折之后卻不幫助孩子分析總結。
創造挫折情境屬于挫折教育的一種方法,但是屢屢的挫折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所以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有恢復能力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