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忙的父母,每天都該允出一點時間來和子女作些溝通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一般會用故事、音樂、聊天來哄孩子入睡,等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獨立的房間后,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似乎越來越少了。 溝通真的就開始變困難了嗎? 如果在孩子入睡前我們能一起坐下來清理一天的"垃圾",不讓憂愁過夜,這是不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呢?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如何做有效的溝通,是我們需要學習與探討的。 首先,溝通是有方法的。 常聽不少父母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象話,好好地同他講道理,他卻不以為然,道理比你還多,有時還把我們父母的話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嘮叨,總之一個字--煩!他嫌我們煩,我們因他的煩而煩--他不想和我們多說話。 問題在哪里?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還是溝通方法的問題?也許孩子不是一點問題沒有,但更多的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內(nèi)心的擔憂語氣的急促,使談話變得不講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有情緒的宣泄,如此,便容易使聽者產(chǎn)生排斥、逆反心理,溝通被迫受阻。 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和完成。這一基礎意味著溝通雙方是平等的,代表著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納的。 1. 學會傾聽,且允許孩子發(fā)脾氣。 學會傾聽,這是溝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為某事在氣頭上要允許他發(fā)脾氣。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靜地等待孩子,安靜地看著孩子,不去打斷他的話,全神貫注地傾聽,不左顧右盼,停下手邊的工作,這等于告訴孩子:你是被我們在意的,我們在認真地聽在注意你所說的感覺或問題。 2. 真誠地作出反應,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真誠地作出反應,而不是敷衍,真實地表達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訓導。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語調(diào)暗含著一種態(tài)度,它同談話的內(nèi)容同樣重要,從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還比內(nèi)容更重要。想一想我們是用怎樣的語調(diào)來同自己的朋友交談的,我們對孩子又是怎樣說話的,是否居高臨下了,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叫喊了,漸漸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變成了你說話時的"正常聲音"了?另外"身體語言"不可忽視,據(jù)美國人類學家得出的結(jié)論是:在所有的影響力中,語言占7%,音調(diào)占23%,表情及肢體動作各占35%,可見其作為溝通工具的作用。 3. 選擇恰當?shù)恼勗挄r機,有沖突時也要避免傷 |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