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教育中出現了一種“還是過去的方法好”的潮流。
是什么讓我們對現代教育產生了這種失落感?
我們的孩子被寵壞了,沒有規矩,不懂得尊重師長……
從廣播中聽到的,從雜志上看到的,和從心理學專著里讀到的,使我們越發對兒童教育不知所措。
是不是要退回到過去?
不一定!讓我們清理一下思路,然后告別這種懷舊的情緒。
孩子的眼里不再有權威了
一些心理、教育專家提出,如今,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在建立規矩、讓孩子體驗挫折感和建立父母權威方面的欠缺,使得孩子變成了“家庭中的暴君”。
到底是該樹立權威,建立規則,還是強調民主、平等?其實,這二者之間并不存在什么矛盾。因為權威并不意味著專橫,規矩也不是束縛孩子的武器。
無論是民主型的家庭,還是權威型的家庭,規則都是必須建立的。就像孩子必須知道過馬路要一看二慢三通過一樣,對睡覺、看
電視、做作業,以及在某些場合必須遵守的禮儀等,都應該有一定的規定。
建立規則,說到底,是讓孩子覺得生活中有一個固定的結構,在心里形成一個穩定的感覺,知道有些事是有章可循的。當他逐漸自覺地遵循這些原則的時候,他不但不會感受束縛,反而能獲得最大的自由。
正因為如此,父母切忌根據自己情緒隨意改變規矩。試想一個開汽車的人,每次開車都重新創造新的交通規則,那將是個什么樣的情景!父母權威,意味著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學會遵守交通規則,自己首先就應該是一個遵守交通規則(言行一致)的人。然后,再決定什么時候可以把方向盤交給孩子。善待頂嘴的“壞孩子!
要什么就給什么!
因為曾經生活在物質匱乏時代,所以對于孩子的要求,許多父母會在第一時間滿足。除了物質方面,另一個最突出的表現便是事無巨細地包辦代替。
愛孩子并沒有錯,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孩子沒任何要求。同時,更具有時代意識的父母會發現,目前在家庭和學校里,“自主獨立”同樣是個很流行的詞匯。
自主是什么?自主在希臘語中的含義是“對自己的規定”,而心理學家布贊的解釋也許對父母更有幫助:“對孩子來說,自主就是指既能脫離大人,同時又能夠堅信,只要自己需要,父母就在身邊?!?br>
一些父母總是喜歡替孩子去做事情,如為孩子穿鞋、穿襪等,仿佛只有這樣才是愛孩子的表現。但心理學家建議,最好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自我服務的事,然后利用剩下的幾分鐘給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