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批評不可沒有,也不可濫用。適當的批評是與孩子進行交流的一種手段,也是孩子不斷完善自己的一種動力。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調皮、闖禍、做錯事,對孩子來說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他們正是在糾正一個個失誤甚至錯誤的過程中逐步成長起來的。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孩子做錯了什么,而是我們對此表現出的態度—
面對孩子的失誤甚至錯誤,你會采取怎樣的態度?
來看看這個幾乎每家都發生過的場景,你是怎樣應對的?
3歲的童童正在喝水,見媽媽下班回家撲了過來:“媽媽,我給你倒水喝?!彼蓟刈肋吥脗€茶杯給媽媽斟水,就像我們所能預料到的那樣,兩只小手還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茶壺,水灑在了桌上,慌亂中“啪”的一聲,杯子又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父母的慧眼就在于,能在孩子的錯誤中發現行為中閃光的亮點,特別是當他出于美好的動因時。應該說,在這種孩子去積極探索和實踐心中美好想法的時刻,預防錯誤的發生大過發生后的批評,特別在這種錯誤的發生是可預見的時候。當然,最到位的做法是日常生活中主動給孩子提供實踐的機會,主動施教,先期避免錯誤的發生,降低孩子被批評的概率。 但無論如何,當批評不可避免時,父母們一定深諳鼓勵式批評之道,畢竟,對于這么小的幼兒來說,也實在沒有什么罪大惡極的錯誤需要我們去嚴陣以待。
一步到位的批評讓孩子避免走更多的彎路或執迷不悟一條路跑到黑,平和地看待失敗,逐步培養自信,這時批評滋養了孩子的身心。也有可能,一句沖口而出的批評使孩子一蹶不振,將有可能發展成為“特長”的素質演變成“特短”,這時批評絕對成了教育的敗筆。
批評孩子“尊重”在先
孩子雖小,自尊心卻不比成人弱。父母一句話說重了,外向的孩子會立刻把不高興寫在臉上,還要申辯幾句;內向的孩子則會把怨氣憋在心里,日久天長容易形成內心強烈的自尊和強烈的自卑。
孩子哪里做得不好,父母當然應及時指出來,不讓小毛病發展成大的禍患,但這并不是說一分鐘也不能等。既然事情發生了,最好是先解決這件事,而不是先教訓孩子,更不是粗暴地責罵孩子。如果是在人多的場合或家里有客人,父母不妨找機會把孩子拉到一邊說句悄悄話,或等到客人走了以后再說,避免孩子遭遇下不來臺的尷尬。對于那些很有個性的孩子,強硬的態度其結果是兩敗俱傷,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他會很快理解父母的意圖,默認批評,自尊心也不會受傷害。
批評要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