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現在的小孩怎么就這么自私,你看看這個報道:蘇南某市一汪姓老太太在整理孫子昊昊的房間時,從他的床下清理出粘結在一起的糖果3斤多,霉變的餅干6盒,變質生蟲的巧克力糖40多袋,另外胚有方便面、健力寶,果奶、五味瓜籽等。據王老太太介紹,她的孫子在家吃東西,都是自己先吃后,才讓其他人吃;他喜歡吃的東西,即使吃不掉,也不讓別人吃,統統收藏起來。小彭:是啊,我曾聽說蘇北某鄉一幼兒園中班正在舉行“假如小朋友出現困難,我們怎么辦?”主題班會。老師問道:“如果小友沒有東西吃、沒有書看、沒有衣服穿、沒有玩具玩,我們怎么辦?”全班40名小朋友,主動舉手表示幫助的只有6人,占總數的15%;一直默默無語的有23人,占總數的57.5%。后來,老師提問了11名小朋友,問愿不愿意將他們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幫助別人,竟然沒有一個表示愿意。
據報道,某教育科研部門對北京、河北、四川、甘肅、遼寧和江蘇6個省、市的1600多名3-6歲的幼兒進行調查,發現道德行為中得分最低的是“關心他人”。筆者在蘇北某縣抽樣調查了10所幼兒園近200名幼兒,發現幼兒在生活、學習、娛樂活動中,自私自利的現象很普遍。有不少幼兒,點心要讓他們先吃,書要讓他們先看,玩具要讓他們先玩,甚至自己不吃的點心、不看的圖書、不玩的玩具也不準別人吃、別人看、別人玩。稍不順心,就大發脾氣,甚至大動千戈。孩子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不僅僅屬于家庭,他們總有一天會走出家庭步人社會。現代社會講求的不只是個人的才能,更講求集體的智慧,講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而那些習慣于自我為中心,不知關心社會、幫助他人的人,如何能獲得他人、社會的關心與幫助?如何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因此,一個真正的愛孩子的家長,應該教會孩子關心、幫助他人。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