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國際反家庭暴力日。社會上對婦女遭受家庭暴力的關注度一直很高,相比之下,對未成年人受家庭暴力傷害的關注卻有點少。
記者近日從濟南市青少年研究所了解到,逾五成家長會采取打罵方式教育孩子。而一些心理咨詢機構的數據顯示,因家庭暴力導致心理疾病的兒童在逐漸增多。專家認為,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往往接受并使用暴力,還有可能將這種暴力行為延續至下一代。
5歲男孩遭家暴四處流浪
濟南市救助站里成“常客”
今年8歲的小偉(化名)是濟南市救助站的“常客”。3年前他第一次被送到該救助站,成為站里年齡最小的流浪人員。“隔一段時間,他就又會被民警發現,重新送回救助站。”濟南市救助站兒童保護中心主任姜明說,3年里僅對他的救助就有十幾次。
小偉老家在菏澤農村。5歲那年,父母離婚了,他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但家人并不喜歡小偉,常因為一些小事動手打他。一次,挨了打的小偉跑到鄰村,整夜未歸。好心的村民收留了他,這讓小偉突然覺得,外面要比家里好多了。
3年間,他就在別人的施舍中生活,先后在廣東、上海、浙江等地流浪。姜明說,他的言行舉止,根本不像一個小孩子。因為長時間流浪,接觸的人過于復雜,他還學會了偷東西。“在遭受過家庭暴力的流浪兒童中,小偉是比較典型的。”姜明說。據了解,從2003年至今,濟南市救助站接收的職業流浪兒童就有20余名,因受家庭暴力而流浪的孩子占七成。“他們有些來自單親家庭,從小缺少關愛,還有些忍受不了家長粗暴的教育方式,被迫離家出走。”姜明說。接受救助的流浪兒童中,年齡最小的5歲,最大的也不過14歲。
缺少關愛14歲少女吸毒
濟南市救助站接收的流浪兒童中,有些孩子不僅家境殷實,父母還都有較高學歷。但他們寧愿過流浪的日子,也不愿回家與父母相處。
莎莎(化名)今年14歲,母親是位老師,父親在金融機構工作,優越的家庭環境讓她從小吃穿不愁。但是,她并不快樂。父母平時工作忙,極少有時間陪她。有時,她一天都難得和父母說上一句話。在家里,莎莎覺得自己是多余的。
慢慢地,她開始厭學,常常逃課,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孤僻。父親知道后,對她就是一頓暴打。后來,莎莎就經常不回家,結交了一群朋友,整天在街上晃蕩。“被送到救助站時,她已經吸毒成癮了。”姜明有些心疼地說。
網吧老板比父親好
在百度“家庭暴力吧”,記者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