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母性本能非常強烈,它們雖自身瀕臨險境卻勇敢地保護孩子的情景,令我們人類深深感動。但是當對動物的母性行為做更深入的研究之后,我們發現這一現象不同于人類的母愛,而是由于荷爾蒙刺激或是某種條件反射的結果。
動物的母子關系并不是永久持續下去的。無論是狗還是貓,當把它剛生下來的孩子奪走之后,母親會感到十分不安,但很快就會忘記掉。然而,人類的母親對于自己去世的孩子會一直深懷思念。
人類正因具有這種高層次的“心”,體諒孩子才成為可能。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意欲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那么與此相對應的體諒又是怎樣來的呢?
要知道,體諒之心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當孩子接受了父母的體諒之后,他幼小的心中體諒之芽才得以萌發,并漸漸成長起來。
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是以自我為中心。嬰兒肚子一餓,就會哭著要吃奶;尿布濕了,也會以啼哭訴說難受。他一點也不會考慮媽媽現在是否方便,而且,他就連考慮的能力也不具備。
熱衷于淘氣的孩子,有時會把媽媽心愛的東西又擰又敲,甚至弄壞掉。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不可能顧及到媽媽的感受。
可是,如果此時媽媽對孩子闖的禍作出帶感情的表示:“這可是媽媽的寶貝東西喲。”孩子聽到媽媽這鄭重的語調,會一直盯著媽媽的臉,雖然表情沒什么變化,但他能夠理解到媽媽是遇到了麻煩。漸漸地,孩子就會產生出這樣的念頭:會給媽媽添麻煩,那就不弄了吧。體諒之心就是這樣漸漸被培養起來的。
如果媽媽做出嚴厲的表情并訓斥道:“不行,不可以弄。”這時孩子也會停止搗蛋,但這僅僅是因為害怕被責罵,并不是為了不使媽媽為難。也就是說,孩子的體諒之心并沒有產生出來。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有著重要的意義,即媽媽帶感情的訴說,能夠把孩子的體諒之心激發出來;而責罵是培養不出體諒的。
談到體諒他人之心的培養,無論如何也回避不了父母親的關系。
如果父母倆都是具有體諒之心的人,在生活上相互照顧,這無聲的行動就是孩子的榜樣,孩子自然地會學到體諒。這種體諒他人的良好品德,便以心傳心的方式,從父母傳到了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中有一個具有體諒之心,那么即使夫妻吵嘴,其中一方也會為了不使一旁的孩子感到悲傷,而去努力防止爭吵升級。
可是,若父母倆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那一定會動不動就吵嘴。這種情況下,母親的情緒常常處于不安定狀態,對孩子的教養方法也不連貫:有時候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