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爸爸媽媽總是竭盡所能,為孩子打造一個“無障礙”的環境。然而,研究顯示,越是沒有經歷過挫折的孩子,長大后,生活應變能力越低,對他的成長反倒是有害無益,可見大家有必要重新認識挫折教育。
成長的路上,不可避免地充滿了各式壓力與挫折,父母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往往在事件發生之前,便急于替他們掃除一切障礙,期盼孩子能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下長大。
但即使爸爸媽媽再怎幺保護,呵護在掌心的孩子,終有一天會飛出父母張開的羽翼,展開自己的生活。與其讓他事后發現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承受加倍的痛苦,不如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對他展開機會教育哦!
提到“挫折”,大家腦海中一定會浮現憤怒、哀傷、痛苦等負面情緒,認為他帶來的都是不好的感覺,其實既然挫折無法避免,如何從中獲得力量,便是我們所要深思的。父母在挫折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則是培養孩子獨立的意識,及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挫折并不可怕,一味的逃避只會陷入更大的困境,今日社會,孩子成長問題頻傳,和挫折忍受度的降低,可謂密不可分。父母們不妨放開緊握的雙手,讓孩子從不斷跌倒中站起來,直至茁壯堅強吧!
挫折何處來
俗話說:“三歲定終身”,幼兒階段是孩子個性的確定期,即早展開挫折教育,將使他們能夠坦然面對困難,從中學習成長。孩子的行為模式,深受經驗所影響,做了什幺事、父母的回應是什幺,都刻劃在他們腦海里,成為以后行事的指標。因此過度的溺愛與漠視,會讓寶寶形成錯誤的認知,到了他長大時,要改變他的想法就難了!
或許大人們會感到奇怪,現代的孩子衣食不缺,真有那幺多的挫折嗎?站在成人的角度,自然會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但重要的是,從寶寶的角度來看世界。
原本我們以為很簡單的事物,孩子可能需要一再的摸索才能了解,而這個過程未必都是愉快的。適度的引導是挫折教育中的關鍵,父母在展開機會教育之前,需得先了解孩子受挫的來源。
Why寶貝不開心?
成長篇
寶寶從襁褓步入幼兒時期,想要“自己動手做”的意識越來越強,不管是
爬行、
走路、使用餐具、玩耍等,非得一試再試,直到滿意為止。爸爸媽媽一方面擔心年幼的寶寶無法保護自己,一方面為了節省時間,常常在孩子動手之前,便習慣替他做好。
雖然父母的顧慮實屬情有可原,但在一再被打斷的情況下,寶寶也變得十分焦躁,甚至開始
哭鬧了起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