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自己的童年時代,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處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憤怒情緒。我們受到的教育讓我們對自己的憤怒感到內疚,在表達憤怒時有一種罪惡感。我們相信憤怒是不好的,憤怒并不只是不好的行為,它還是一種重罪。
對待我們自己的孩子時,我們努力忍耐,事實上,忍得太久,遲早我們必然會爆發出來。我們擔心自己的怒氣會傷害孩子,所以我們忍著,就像一個潛泳者屏住呼吸一樣。但是在這兩種情況下,忍耐力都是相當有限的。
憤怒,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樣,是種周期性復發的麻煩。我們可能不喜歡它,但是我們無法忽略它。我們可能很了解它,但是無法阻止它的發生。憤怒發生后的后果和情形都是可以預見的,但是它看上去總是那么突然,意想不到。而且,盡管發怒的時間可能持續的不長,但在當時看來彷佛會沒完沒了似的。
當我們發怒時,我們的行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們對孩子說出的話,做出的事,哪怕是在打擊敵人時都會猶豫一下。我們大喊大叫、辱罵、抨擊。當這一切結束時,我們會感到內疚,我們鄭重地決定,以后絕不重復這樣的行為了。但是,憤怒會無可避免地再次來襲,破壞了我們良好的愿望。我們再一次猛烈攻擊那些我們為了其幸福愿意獻出生命和財富的人。
而試圖不再生氣的決心不但沒用,甚至更糟糕。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火上加油。憤怒就像颶風,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得不承認,而且還要準備好。安寧的家庭,就像希望中的和平的世界,并不是依靠人性中突然的善的改變,而是依靠周密計劃的程序,可以在爆發前有系統地減輕緊張情緒。
精神上健康的父母并不是圣人,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憤怒,并且重視它,他們把憤怒當成一種信息資源,是他們關心孩子的表示。他們的言語和他們的心情一致,他們不會隱藏自己的情緒。下面這件事就說明了一個母親在釋放她的怒氣時是如何鼓勵合作的,而不是辱罵或羞辱自己的女兒。
簡十一歲,一回到家都大叫:“我無法打棒球,我沒有襯衣!”她的媽媽可以給女兒一個可行的建議:“穿那件寬松的上衣。”或者,如果希望提供幫助,她可以幫助簡找一件襯衣,但是簡的媽媽沒有這樣做,而是決定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我很生氣,我真的很生氣。我給你買了六件棒球襯衣,你不是放錯了地方,就是丟了。你的襯衣應該放在你的抽屜里,這樣,當你需要的時候,你就知道該到哪兒找到它們了。”
簡的媽媽表達了她的憤怒,但是沒有辱罵女兒。她后來說道:“我一次也沒有提過去的牢騷,沒有翻舊帳,我也沒有提到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