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愛孩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隔代親”,可就是這隔代親正給越來越多的家庭帶來困擾。據一項統計表明,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心理門診每年接診的小患者中有90%以上是由于曾經受到過不當家庭教育而導致疾病上身,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不當的隔代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心理疾病。
祖輩們處處為孫兒們“護架”,阻礙孩子心智自由地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一樣一件事,一位老人的兒子由于工作很忙,他便幫著兒子帶孫子。一天,孫子把他的表拆壞了,被他打了一頓,之后這名孩子在很長的時間內不敢碰任何他認為會遇到家長打罵的物品,久而久之,這名孩子變得膽小、畏縮。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心理門診于得澧醫生告訴記者,祖輩們大多看不到“愛動”孩子身上蘊含的
智力發展因素,如創造力、想象力以及可貴的心理品質,如好奇心、探索鉆研精神等,這些孩子身上閃現的興趣火花容易被祖輩們輕易撲滅,當然孩子的安全要考慮,但也不能因噎廢食,限制過多過寬。如憑這種陳舊的教育觀念長期干涉下去,而不懂得積極支持和正確引導,那么,對于倔強的孩子會變得暴怒、浮躁,性格里潛藏了破壞性、反抗性等特征,而對于懦弱的孩子則變得膽小、畏縮、自卑、沒有自信,不敢嘗試。
于得澧講,不管哪種孩子,都會失去積極進取、勇于探索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可貴品質,阻礙了孩子心智的發展。安全意識讓祖輩們處處為孫兒“護駕”,過度的保護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發展空間。一種是出于對物品的安全,如為了不弄濕衣服而制止孫兒玩水,為了不搞壞鬧鐘而把它收藏起來,不打破杯子而不讓他自己倒水喝等等;一種是出于對孩子自身的安全,如為了不摔倒而限制他過度的跑跳,為了不割傷手指而不準他用剪刀,為了不交壞朋友而限制他與同伴之間的交往等等。以上這些似乎為孩子“好”的行為恰恰扼殺了孩子最初萌生的最寶貴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欲,澆滅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和興趣,而這些正是求得孩子智力發展、素質能力發展的必經之路。
祖輩們過多溺愛,不利于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在哈爾濱市一家大公司工作的劉婷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已經4歲了。由于平時夫妻兩個人工作都比較忙,就把女兒送到母親家看護,等到周六、周日再接回來。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劉婷發現自己的女兒似乎出現了一些“問題”。女兒比以前任性,不聽話了。有一次,劉婷帶著女兒出去玩。在超市里,女兒看到一個毛絨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