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林女士的苦惱,可能也是不少媽媽普遍的苦惱。對嬰幼兒的早期智力開發,已得到了新手爸爸媽媽們的共識:開發的效果有具體的指標可以驗證,比如能說兒歌、會算算數、畫個小兔子或是辨認出不同的顏色。而對寶寶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就不那么重視了。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情商往往比智商更重要。"情商",又稱"情緒智商",是美國心理學家相對于"智商"提出的一種心理能力,是為人的涵養,它表現出的是一個人的同情心、情感表達能力、自控力、適應性、獨立性、人際交往能力、受人歡迎的程度、是否善良、友愛、尊重他人、是否能承受壓力、堅持不懈、自我激勵能力等個性特征,在某種意義上比智商更能決定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家庭的幸福。
人之初的教育,應該是全面、和諧的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質、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將會使孩子受益終身。為此,我們特別編發了《幼兒EQ養成打造計劃》一組文章,但愿能對那些遇到類似問題、處于困惑中的父母有一點幫助。
兩歲半的貝貝堅持自己提著對她來說碩大的玩具車,媽媽要幫她,貝貝不肯,執拗地說:"我自己","你拿不動,車太大了","不大,拿得動。""你看我這不是提起來了嗎? "其實,她是在拉著車走,但一臉的自信讓你對她所說的不容質疑。
父母們會有這樣的感覺:年幼的孩子無論做什么事,內心的"底氣"都特別足,即使面對無法逾越的困難和無數次失敗,這種自信也毫不減弱。自信是一種心理品質、是性格組成的重要因素,它屬于情商(EQ)的范疇。對小寶寶來說,每每學會自己用勺子吃飯、自己穿衣服系扣子、自己洗手、剔魚刺……,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人之初,生活對孩子仿佛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他們需要的是一股拓荒者的勇氣與自信,不是過度保護與父母的代勞,后者只能使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