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的現狀,造成了絕大多數家庭把幾乎所有的愛和關注給予了寶寶。沐浴在愛的海洋中,寶寶認為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父母親人無原則的愛,客觀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具有同情心、愛心和責任心,就必須在嬰幼兒時期對孩子予以規范,讓他明白:盡管我小,但某些事也與我有關。
鼓勵孩子樂于助人
同情是對他人產生憐憫之心,并能夠理解他人感情的一種情感。樂于助人是孩子的天性,寶寶很小的時候就能表現出同情心。例如,當你的寶寶還是嬰兒時,他看到或聽到別的嬰兒啼哭,自己也會哭。稍大一點,他會為小朋友的疼痛而感到痛苦,試圖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幫助他人。3歲左右的寶寶能找到自己的方式,比如:菲菲看到林林哭,把自己的玩具塞到林林手里;林林毫無反應,菲菲小大人似地哄他:"我給你糖吃,你別哭了;要不我給你講小熊維尼的故事好嗎?"這個時候,父母應及時鼓勵孩子的行為,就像菲菲媽那樣:"你能主動幫助小朋友,還能想出不同方法,這特別好,媽媽高興極了。"可能的話,媽媽和寶寶共同商量更多的方法,讓林林盡快從傷心的情緒中走出來。
隨著寶寶月齡、年齡的變化,父母可為孩子設置一些情境,讓孩子幫助比他更小的或需要幫助的寶寶。比如幫小寶寶穿鞋穿衣服、扶起摔倒的小伙伴,給他拍掉身上的土,吹吹摔紅的手,說?quot;沒事的,過一會就好了"。在同情和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寶寶和周圍的人能逐漸建立起牢固的友誼。 教孩子學會體貼
2歲以后,孩子發現了"自我",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這是心理發展的自然現象。這時,父母應利用寶寶喜歡被表揚、被人夸的特點,鼓勵孩子為他人著想,學會關愛體貼他人。比如,買來寶寶喜歡吃的蛋糕,在吃之前,啟發寶寶給家里的每個人都嘗一口,然后再吃;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進家門,爸爸可指導寶寶給媽媽端來一杯水,或拉過一把椅子給媽媽坐,順便問一聲:"媽媽,您累了吧,先喝點水、歇會兒。"次數多了,孩子就知道隨時隨地地關心體貼他人了。
要讓孩子從小學會關心體貼他人,首要的一點是父母處處關心他人,言傳身教,讓孩子由衷地感到"愛"別人是一種幸福;同時提高對孩子的期望,不縱容嬌慣孩子,給孩子機會去經歷他身邊力所能及的事,從中感受到體貼他人的快樂。
責任感是后天養成的
對幼小的孩子提"責任"二字,未免有些沉重,就連很多家長都難以接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