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學生送給班主任的“小禮物”,竟是一部帶攝像頭的三星手機;某校初一年級近一半的學生有屬于個人的銀行存款,且存款金額多在1000元以上;某小學班級47人中,有45人知道市內高檔消費場所,熟稔高檔場所消費規則的有40人……
我不知道,如果那些貧困山區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的孩子及其父母看到這篇報道,會作何感想。他們也許會悲怨命運不公世事不平,他們也許會羨慕繼而嫉妒這些富家子弟的闊綽奢華,當然,他們也許會淡然甚至麻木地面對這一切,畢竟花多少錢都是人家的事,與自己無關——是啊,這些中小學生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是他們父母掏的腰包,外人似乎不便多議。然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卻不由得因中小學生高消費現象而感到沉痛和憂慮。
正因為中小學生是純粹依賴家庭養活的群體,他們所花的每一分錢都得伸手向父母要,所以他們原本不應該也沒有資格如此闊綽奢糜,鋪張浪費。然而很多家長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孩子身上花錢,想方設法讓孩子過得更舒適、更安逸、更有面子。縱容甚至鼓勵孩子高消費,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覺得既然給了他生命,就不能讓他有所抱怨,因而不忍心拒絕孩子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同學面前顯得寒酸,抬不起頭,于是讓孩子名牌滿身,持卡消費,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扮“酷”做“派”。這與其說是顧及孩子的面子,不如說是家長想通過孩子的高消費給自己掙面子。
孩子的消費和成年人的消費一樣,具有一定的“剛性”,即消費水平只會越來越高,而不容易降低。再加上中小學生攀比心理本來就很嚴重,這使得孩子們的高消費已經讓很多家長不堪重負。《新聞周刊》的這篇報道里就有一位母親,她認為十幾歲的孩子正是需要“投資”的時候,雖然自己和老公的收入在廣州算是中等水平,每個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卻多達家庭總收入的一半以上。還有一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家長,不惜節衣縮食,從牙縫里一點一點地省,供孩子大把大把地花。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無數事實表明,越是受父母嬌寵的孩子,往往越是不能體諒父母的艱難和苦衷。生活在“富貴窩”里的孩子不僅會因為安逸舒適而變得不思進取,荒廢了學業,而且極易養成虛華驕奢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態度,甚至造成人格心理上的缺陷和扭曲。
過去我國教育界有一句流行語:“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話用在特殊場合(如貧困地區的教育)是恰當的、有益的,但是切不可將之理解成無限度、無原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