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國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看著,沒有生命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不會說話也可以交流,肌膚的接觸、擁抱、關注的眼光,和他說話。孩子需要不斷的交流,才會變得比較聰明,對愛有安全感。我們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腦子會變得怪異呆滯,然后永遠缺乏對孩子愛的安全感,永遠追不回對孩子童年的愛。
二、把孩子當炫耀比較的對象。
中國人一方面愛面子,一方面想鼓勵孩子上進。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獎,這種比較最要不得,況且常常是當著很多人的面說,說難聽點,孩子考試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人受到基因影響太多了,包括智力、個性等等,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實在是你的基因問題太多。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別人比,只帶給他多一份不滿和痛苦。對于事情沒有什么幫助。
這種比較和競爭的心里,也導致中國人團體比較無法和諧合作做事,而喜歡互斗。對于能力強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來,學校的老師更是火上加油,這樣,整個家長和老師的教育觀念就需要加速修正,否則中國人的團隊合作永遠不如外國人。
三、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很多父母抱著傳統的觀念,把父母擺在權威的角色,認為子女是屬于父母的,這種不把孩子當一個擁有完整權利個體的錯誤觀念,導致個人和社會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要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隱私,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利,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這個尊重是從出生換尿片開始,換尿片前,先和顏悅色告訴他要換尿片了,向他道歉,請他忍耐一下。
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導致社會缺乏服務和尊重的觀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別人。
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遺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是正確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譬如學鋼琴,出國等等。在這種壓力下,家庭變的不快樂,親子的愉快時光成了斗爭大會,犧牲了親子的和諧關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見得正確的父母理想。當子女長大回想起童年,盡是不快樂的回憶,的確是些愚蠢父母的作為。
五、把學習成績當成一切表現的指標,認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