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有了自己的三個孩子以前,我一直自認為是一位好媽媽,一位在子女教育問題方面的專家。然而,當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處的時候,才又讓我重新開始虛心地學習如何做父母。每天清晨,我都會鼓勵自己說:“今天將會有所不同。”但每一天都只不過是前一天的翻版。“你給他的比給我的多!”“這是粉杯子,我要的是藍色的。”“這麥片真惡心,像嘔吐出來的”“他推我。”“我根本沒碰他!”“我不回房間,你別管我!”
我被他們折騰得精疲力盡,想到了去加入了一個父母小組(這是我以前沒想到的)。我參加了這個小組在“地方兒童輔導中心”的一次講座。主講人是年輕的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Haim Ginott)博士。他講的主題是“孩子的感受”,內容非常有趣。兩個小時的課程很快結束了。當我回到家的時候,腦子里充滿了新的想法,筆記本上也密密麻麻地記滿了還沒完全理解的新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怎樣讓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
-常見問題:父母常常不認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你并不是真的那樣覺得。”
“你是因為累了,才這么說。”
“你沒必要這么難過。”
-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聽完講座以后,我在想:“也許別的父母那樣做,我不會是這樣的。”后來,我開始留意自己的言行,發現事實上我也和他們一樣的。下面是僅一天之內發生在我家里的對話。
孩子:媽媽,我累了。
媽媽:你剛睡過午覺,不可能累。
孩子:(大聲)我就是累了!
媽媽:你不累,就是有點愛犯困,趕快換衣服吧!
孩子:(哭鬧)不,我累了!
孩子:媽媽,這兒好熱。
媽媽:這兒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熱。
媽媽:我說過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熱。
孩子:這個電視節目真無聊。
媽媽:不會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這個節目真傻。
媽媽:不對,這多有教育意義。
孩子:這個節目真爛!
媽媽:不許你這么說話!
大家看出問題來了嗎?我們所有的對話最終都演變成了爭吵,并且,我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們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斷。
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后,我決心改變自己,但并不知道該怎樣開始。后來對我最有幫助的做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