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識孩子的吃飯模式:
孩子學會爬行、站立、行走后,仿佛一刻也安靜不下來。他們整天忙著在屋子里“探險”,沒有時間乖乖地坐著吃飯;即使能坐下來,由于注意力持續時間短,也不能乖乖地坐在餐桌前把飯吃完。滿9個月的孩子,手的精細動作發育為能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小東西,并且日漸熟練。為了練習這項重要的新技能,他會用手指揀起盤子里的小塊食物或者伸手去拿盤子里的東西,搞得餐桌亂七八糟。這是喂孩子吃飯最困難的時期。
(2)變化無常的飲食習慣:
學步期的孩子飲食并無規律,昨天的胃口可能還很好,今天就可能一口都不肯吃。看似毫無章法的飲食習慣搞得母親暈頭轉向,同時很為孩子擔憂。有專家建議,把孩子一周或一個月所吃下的東西平均一下,你會發現他的飲食其實比你想像的均衡。他們往往不會天天攝取同樣熱量的食物,或許今天吃得很少,但過兩天就會補償回來。因此,孩子沒有胃口時,少吃一些食物是很正常的現象。
(3)言傳身教:
孩子雖然還小,但是他已經有了很強的模仿能力。在餐桌上,如果他看見別人含著滿嘴食物大笑、亂丟食物、敲餐具等,他也會模仿這樣做。所以,大人要注意自己在餐桌上的言行舉止。
(4)固定地點:
每次固定在一個地方喂孩子食物,容易使孩子明白,一旦坐在這個位子上就是要吃飯了,可以養成在固定地點吃飯的好習慣。如果孩子真的餓了,只要坐在這里,就能很快地進入準備吃飯的狀態。
(5)餐桌上的表演:
在餐桌上,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表演。當寶寶把餐具或一塊食物掉到地上時,身邊人的反應會讓他覺得很有意思,于是就開始了他的表演: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就是不放進嘴里。對于他的行為無論你是笑還是罵,孩子都認為你的回應是讓他繼續表演,會讓他對自己的主導能力更加有信心。應付小家伙的胡鬧,最好的辦法是不予理會。這樣,他就會自覺無趣,而不再繼續。
(6)孩子不餓:
如果孩子在餐桌上只顧擺弄餐具、食物,而堅持不肯吃東西,證明孩子根本不餓。這時,需要及時地將食物收走。等孩子餓了,他自然會好好地吃飯。
(7)鼓勵孩子:
如果孩子有了一點進步,哪怕僅乖乖地吃了兩口東西,家長都需及時地鼓勵他。這樣才能促使他向你希望的那樣發展。
對于嬰兒期的孩子,家長不能強迫孩子用餐。否則,用餐的時間對于孩子和父母來講,都會充滿壓力,感覺緊張。長此下去,必將影響孩子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