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精英”媽媽的醒悟
“喜歡用孩子的成就來為自己臉上貼金,是中國父母的一個‘陋習’。”日前,某報刊登了一個白領父母為孩子升重點小學參加考試前后經(jīng)歷引起不小反響。就此,同為高級白領,并有海外求學經(jīng)歷的一位父母措辭激烈地和記者討論起幼兒早教走入誤區(qū)的話題。
在海外留學期間,這位父母也曾做Baby Sitter,在幫老外看孩子的兼職工作中,她開始對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中國父母的心態(tài)有了新思索。
“在美國,父母不會刻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從不會說,你看JOHN已經(jīng)會什么什么了,而你怎么還不努力之類的話。在他們看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他們只會跟孩子的過去比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了。這一點,和中國父母非常不同。”她坦言,從小自己就生活在父母不停的督促聲中:“你看隔壁陽陽會自己讀童話書了;為什么你們班上的王震庭比你分數(shù)高?”在這樣強烈的競爭意識中,她早在學齡前已經(jīng)認識千余漢字,4歲開始拉小提琴,她努力學習,逼迫自己達到父母的要求。
但是,這位在父母眼中考取獎學金出國留學的精英孩子,內(nèi)心其實一直不快樂,長久以來,她只是在為父母的面子而活。出國后,她甚至一度認為已經(jīng)完成了父母的要求,放縱自己。正是在美國留學期間,她的思想有了巨大改變。她發(fā)現(xiàn),美國的教育主張以個性為重,孩子們學習知識是為了充實自我,而不是為實現(xiàn)父母的期待。
“華人社會中愛攀比、講面子、父(母)以子貴。這種攀比,不僅造成父母之間對孩子期待值的‘軍備競賽’,更為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如果孩子受家庭文化影響較深也養(yǎng)成愛攀比習性的話,他們不會適應國際社會的主流文化。在美國學校中,學生若斤斤計較考分、名次、獲獎等等,是很招別人反感的。有這種習慣的人,走上社會也會遭到孤立。”現(xiàn)在,這個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自己也有了一個4歲的女兒,經(jīng)濟條件很好的她沒有安排女兒讀早教課程,唯一堅持的是,陪女兒做游戲,講故事。
白領父母迷信精英教育
“我正在教兒子認字,可他一刻也坐不住,我上次去父母會,班上的小朋友基本上都在學識字卡片。”一位兒子才上幼兒園小班的媽媽在MSN上和其他孩子父母“嘆苦經(jīng)”。為了不讓自己孩子落后于人,父母們一方面親自上陣教孩子,一方面花大價錢投資孩子的早教。“天才寶貝EMBA”、“兒童高爾夫培訓班”、“兒童高爾夫訓練室”相繼開業(yè);“幼兒瑜伽”課程,宣稱讓18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