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溝通是健康家庭的一個標志。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可以直接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和不滿。
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假若孩子心中有了不滿,但卻又被禁止表達,那么他們就會發展出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來。
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是“被動攻擊”,即孩子有意無意地做錯一些事情,然后惹得父母特別生氣。結果,父母對孩子進行一番攻擊,斥責他。這樣看上去是父母攻擊了孩子,但實際上是孩子內心深處故意惹父母生氣。他們惹得父母生氣,但因為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所以就仍像是一個乖孩子。
老師的孩子大考總考砸
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武漢中德心理醫院的前院長曾奇峰近日對記者說:“醫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師的孩子不學習,是我在咨詢中經常遇到的案例。”
廣州薇薇安心理醫院的咨詢師廖琦贊同這種觀點,她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小勇是廣州某中學初三的學生,他學習很努力,一般的小考試成績一貫出色,但一到了大考試,譬如期中、期末或升級考試,他就總會考砸,很少有例外。
小勇的父母都是教師,他們想盡了各種辦法,但就是無法幫小勇提升大考時的“心理素質”,無奈之下,母親張老師帶著兒子來看心理醫生。
母子倆見到廖琦后,張老師先發了一通感慨:“我是優秀教師,在區里都很有口碑,我教出了那么多優秀的學生,但就是教不好我自己的孩子,我覺得自己真丟臉。”說完這番話,她用“恨鐵不成鋼”的眼神看著小勇。小勇的頭垂得很低,不肯看媽媽的眼神,也不和心理醫生對視。
聽完張老師的一番話后,廖琦請她離開咨詢室,留下小勇一對一地做心理咨詢。在張老師離開咨詢室的那一剎那,小勇的頭抬起了一點,廖琦看到,剛才他臉上的那種羞愧迅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倔強的神情。
“我知道他的那種神情是什么意思。”廖琦說,“我接過多個這樣的案例,知道這樣的孩子意識上是很羞愧,但內心深處其實埋藏著很多怨恨。”
父母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這三個特點結合在一起,會讓孩子感到窒息,他們其實對父母產生了深深的不滿,但不能用主動的方式表達出來,于是就采用了被動的方式。
“生命的價值在于選擇,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記這一點,他們不讓孩子去做選擇,他們總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選擇。”曾奇峰說,“但是,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無異于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曾奇峰強調,這并不是哲學說教,其實是孩子們的切身感受。一個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