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關于教人如何做父母的心理學叢書,幾乎本本都提到親子之間該如何溝通,雖然這可幫助為人父母者認識親子溝通的重要性,但在施行上,好象總無法達到預先設想的效果。
??其實親子之間的溝通不應被視為一種理論的實踐,也不僅限于言語上的表達,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表現出來的,除了文字的傳遞之外,它包含的方式很多,包括表情、手勢、姿態、聲調等等,在此強調:良好的溝通是以上各種方式的綜合靈活運用,光靠言語是有限的。
1.和孩子說話??溝通的目的不外乎為要增進親子之間彼此的了解、默契的培養,但是,隨著溝通的時機及孩子當時的狀況,溝通內容的深度需隨之調整,同時不要和日常的活動有所脫節。
??
以下是由淺到深的溝通內容及應注意的事項:??
a.寒暄、客套??例如:‘吃飽了沒?’‘天氣變涼了,多穿件衣服喔!’這是日常生活中不應缺少的基本關懷,千萬不可忽視。
??
b.報告或轉述??例如:‘今天晚餐吃
魚。’‘爸爸希望你先把功課作完。’報告或轉述,必須要真實,夸大或不實的陳述,是無法得到孩子的信任的。
??
c.陳述意見、看法或決定??例如:‘這件衣服不夠暖,換一件吧!’‘先把功課作完,才能去玩。’當父母要給孩子建議或決定時,孩子可能認為這是出于父母的直覺,父母不妨將思考的過程與子女分享,讓孩子也了解原因,學習判斷事物的道理。
??
d.分享感受和情緒??例如:‘我今天心情很好。’‘昨天你做的事真把我給氣壞了。’
??在傳統中式的家庭很難做到這一點,但這卻是增進親子間感情很重要的一環,放膽去做吧!讓家庭能夠充滿愛。
??
結論??最后要提的是,無論是何種方式的溝通,對孩子都要坦誠,讓自己有一顆虔誠細膩的心,能傾聽,且愿意去了解,不要為了求快速的果效而只注意到子女外在的問題,要能真正的了解子女內心的感受,這也是幫助子女和其它人建立美好關系的重要因素。
2.作孩子的好朋友??孩子需要朋友,才能發展健全的人格,他不僅需要年齡相同的朋友,也需要能夠提供他正面影響的朋友,幫助他邁向成熟。
??照理說,父母應該是孩子最親密的大朋友,但由于當今的社會型態,父母親大都擁有自己的職業,親子相處的時間過于短少,使得親子關系越來越疏遠,父母成為最不了解孩子的人。
??由于相處時間短少,有些父母會產生虧欠心理,任由孩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