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為很小的事情鬧脾氣。這個時候,“事情”更像是一個導火索。在孩子發脾氣的當下,他們的真正需要不是物質上被滿足,而是情感上被理解。
案例
已經要睡覺了,3歲女兒要吃餅干,媽媽打開罐子,發現里面只有一塊了,于是拿了出來遞給女兒。誰知孩子剛接到手里,餅干就碎成了兩塊。
看著手中的餅干,女兒馬上就變了臉,將餅干隨手扔了,并大聲哭了出來:“你把我餅干弄壞了,給我賠。”
這種時候,一些家長會努力給以孩子物質滿足,希望孩子停止哭鬧。如此一味滿足,很容易養出一味索取、且無法等待的小孩。
另外一些家長會覺得孩子不可理喻,因此生氣。比如會說教:“家里沒了,這么晚,又不能出去買,我怎么賠你啊?碎了不是一樣能吃嗎?”,或者貼標簽:“你怎么這么無理取鬧”,或者干脆冷處理。
可是這樣做孩子很可能依舊不依不饒,甚至會就地打滾。這些家長,同樣未看到孩子發脾氣的當下,內心到底在體驗著什么,又渴求什么。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下面這位媽媽是這么做的
我故作神秘地說:“噓,你聽。”(理解并接納孩子此時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特點,保證情緒的穩定平和。)
孩子被我的舉動吸引了,抽抽搭搭地問:“聽…聽什么?”
我假裝將耳朵湊到餅干跟前,仔細聽了一會兒,說:“兩塊小餅干在說話。” (游戲化成功轉移孩子注意力。)
顯然,孩子的好奇心被激發了起來,于是停止了哭泣,問道:“它們在說什么?”
我又假裝聽了聽,然后對她說:“它們說,我們沒有壞,不過得趕快把我們吃到肚子里哦,這樣我們就能在一起了。”
孩子一聽,趕緊拿起兩塊餅干,風卷殘云般地吃到肚子里,然后問:“它們在一起了嗎?”
我又將耳朵湊到她的小肚子上聽了聽,然后說:“在一起了。”孩子開心地笑了。(從故事和想象層面滿足孩子對于完美的追求。)
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有事為什么不能好好說,卻總是要大鬧一場?這是因為,越小的孩子,越傾向于用“行動”來表達情緒和行為(如高興了就開心大笑,生氣憤怒了就會哭鬧、發脾氣等)來告訴我們,他們的內心世界發生了什么。
若家長不知道如何破譯孩子的行為密碼,就很難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就無法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
比如面對例中的這個孩子,大人可能會覺得她故意為之,或是太挑剔、太浪費。但了解的父母就能明白,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她正處于完美敏感期的緣故。
對孩子來說,餅干碎成了兩塊,她的內心是真的非常難過和痛苦的,所以才會哭鬧。
沒有從來不發脾氣的孩子,發脾氣的孩子自身同樣很苦惱:“媽媽怎么不懂我、不幫我呢?”“我真的很無助、很絕望。”
父母若再責備孩子,或是逼迫孩子接受當下,可能破壞的,就是孩子正在建構的內在世界了。
事實上,在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時,父母若能很好地看到:大哭大鬧也好、躺地上打滾也好,都是孩子發泄和表達情緒的一個途徑。
這也就比較容易接納孩子的發脾氣行為了,且不容易跟著孩子著急上火。
在孩子發脾氣時,幫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
1.不要在孩子情緒激動時處理問題。因為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他整個人都是關著耳朵、聽不見的。就像溺水的人,此刻他們最需要你把他們從情緒的洪流中救起來,而不是這樣的時刻還在跟他講道理。
2.陪伴孩子,及時給予孩子關注和情緒安撫,為孩子的情緒命名,比如“你現在很生氣/憤怒/難過,因為……”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尤其適用于3歲以前的孩子。3歲以上、可以用語言清楚表達的孩子,父母不妨給孩子時間和機會,鼓勵孩子表達,并且不加評判地傾聽孩子。
4.鼓勵孩子對失控的后果負責。孩子冷靜下來后,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雖然生氣、憤怒的情緒是正常的,但是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
5.情緒平穩后,做個關于失控的約定。比如約定在行為失控或口不擇言之前,嘗試大聲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我生氣了,很生氣。”父母才能更好地關注到孩子的情緒變化。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