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程度多少,對孩子的人格形成、認知和行為、成年后的親密關系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與父親存在的家庭相比,總體來說,在父親參與程度不足的家庭,比如“父愛缺失”、“父愛不足” 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都會受到一系列負面的影響,比如造成“對父愛饑渴”的情結。
一、對我們精神健康的影響
父親的參與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精神健康。在抑郁癥的發病率上,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長但父親參與度較低的孩子的抑郁癥發病率也高于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是和父親關系較好的孩子的三倍,和父親關系在平均水平的孩子的兩倍(Wilcox, 2013)。
與得到父親正常關注與控制的孩子相比,出現酒精、物質濫用等成癮障礙,破壞性行為、沖動和品行障礙的概率都會增加(Lamb, 2004)。
二、影響我們成年后的親密關系
父親與孩子的關系,也會對子女成年后的親密關系造成深遠的影響。總得來說,如果孩子(特別是在童年時期)能夠從父親身上獲取支持,那么在成年后,能夠進入親密的婚姻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
父親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形象,他的形象會給自己的兒子/女兒樹立起“男人應有的樣子”,他對待女性的方式也會是孩子學習的模板。 研究顯示,如果父親在家中與母親分擔家務,無論孩子性別是什么,都更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女性觀;同時這些父親的女兒長大后的自尊水平也更高,更加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她們的野心也更大,對自我發展的期望更高(Croft, 2014)。
我們和父親的依戀模式,也和母親一樣會影響長大后和他人的依戀模式。在依戀理論中,嬰兒和父母的關系是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依戀關系,在依戀關系中,父親和母親對孩子的回應程度都會影響孩子的依戀類型,如果回應程度高,孩子就更可能發展成安全型;如果有一方對孩子的需求回應程度低,或者無法一以貫之,孩子可能發展成不安全型依戀(Fraley, 2007)。
對于女兒來說,與父親的關系還是第一段與男性建立的關系,因此,父親的特質很有可能會影響到(異性戀)女兒的親密關系。在選擇親密的對象時,她會以父親作為參照物:既有可能會尋找一個在行為表現上很像自己父親的人作為伴侶,也可能會選擇一個與父親截然相反的男性。除此之外,與父親的相處中是否能獲得安全感,也會關系到成年后在親密關系中的安全感。
除了我們自己和父親的關系,父親對待母親(或親密關系中其他女性)的方式,他們之間的關系,也是我們眼中親密關系最初的模板。我們會從他們身上學習去愛一個人的方式。如果父親對待伴侶的方式是滿懷愛、彼此信任的,雙方的關系是親密的、有回應的,那么孩子就會認為應該用同樣的方式去愛一個人,信任一個人, 同時,Ta也會相信自己在這樣對待對方的時候,會得到對方相同的回應。
三、對我們認知和行為功能上的影響
縱向研究發現,在人生的早期能夠得到父親的照料,能夠對孩子認知和行為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 能夠在童年時得到父親較大程度的參與,都能夠預測更高的智商、更好的學業成績和更少的行為問題 。父親參與程度不夠的孩子,在社會適應、友情、行為上都更有可能出現問題(Pougnet, 2011)。
針對美國家庭的調查顯示,家庭完整、和父親擁有高質量關系的孩子,與完整家庭中父親參與度低的孩子相比,前者在青少年時期品行不端的概率只有后者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 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長,但父親參與度較低的孩子,品行不端的概率是最高的,甚至高于被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
而女孩在青春期意外懷孕的幾率,在父親缺失、被單身母親撫養的家庭中幾率最高,是家庭完整、父親參與度高的孩子懷孕幾率的近3倍;家庭完整、但父親參與度低的孩子,懷孕的幾率也是那些父親參與度高的孩子的2倍。
父親在親密關系中應對沖突的方式也會給孩子造成影響,如果一個父親以粗暴的方式對待女性,行為中包含冷暴力或身體暴力的現象, 也會讓孩子潛意識認為這些行為這是親密關系中可以存在的部分,未來他們就有更大的可能接受一份這樣的關系。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