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由于居住、工作等原因,孩子不到1歲,我就將他送到外地爺爺、奶奶處。前不久接回來,我發現孩子添了個壞毛病,愛吃獨食。買回好吃的,不許別人碰,全抱在懷里。我覺得這樣下去,孩子會變得自私,只想到自己不顧別人,可又不知怎樣糾正這個毛病。
答:有的家長很疼愛孩子,尤其是隔輩人,為讓孩子吃好,常常要單獨做些或買些孩子愛吃的東西,還特意讓他知道:“這是特地為你做(買)的。”久而久之,形成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好像好吃的只能由他自己獨享。有的孩子自己吃獨食慣了,未經他許可,別人吃了一點,就
哭鬧著不依不饒。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到別人家做客,也將愛吃的東西拿到自己跟前獨享。這種無禮的行為常使家人十分尷尬。
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呢?許多家長會感到不解。其實,從人的發展來看,嬰兒期是自我中心主義者。這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生存本能的反應。2-5歲的兒童正在發展從多種角度,多種立場考慮問題的能力。最初,他們在觀察事物和考慮問題的時候,還不能超出他們實際所看到的。他們沒有認識到人們從各種不同
的立場,以不同的方式在看待同一個事物,他們很少知道別人會有與他不同的情感。因此,兒童在對待事物和他人的時候總是直接地聯系自己,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隨著年齡的長大,兒童開始學習去除這個自我中心。他會慢慢認識到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別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時,必須要想到別人,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家長的責任應該是訓練兒童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束縛。逐步養成利他行為。人類社會是群體生活。它要求人們彼此之間必須相互協調,關心和幫助。如
果一個人總想到自己,就容易發展成為一個自私、吝嗇、冷酷殘暴的人。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沒有兄長伴他玩耍,沒有弟妹要他照顧,好吃的食物,父母盡著他,圖書,
玩具,也是他個人所有。在這種環境下,如果父母不想辦法補救,加以引導,只能使他們獨占的意識膨脹,自我中心加強。加上缺乏集體生活的體驗,不會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因而往往就會表現出
自私的一面。
因此,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議:“要教育學生心目中看到別人。”“我們在教育上首先關心的是要讓孩子體會到為母親、為自己的同學而勞動的自豪感。見到她眼里閃爍著作為人的這種自豪感后,我才能說,現在,這個人身上的人性誕生了。”所以,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應該利用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有針對性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