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挫折出現的時候,有人會說:“算了吧,下次再說!”也有人說:“來吧,困難,我一定把你搞定!”如果我們能成功地讓孩子傾向于第二種態度,那么這也算是我們在孩子的人生路上送給他一個不可多得的禮物。
小BABY是不懂得什么是忍受的,他們會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尿布一濕,他就哇哇大哭;想走路偏又站不穩,于是就哭喊著抗議;努力想把拼插玩具弄到一起,但是手指卻沒有足夠的力氣,他們就把玩具摔到地上來”泄憤”。
孩子們也有需要、有愿望、并且總在嘗試,然而卻到處碰壁,到處都有阻礙,讓他們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哪怕一個小小的愿望,因而他們感到無助,甚至有片刻的“絕望”。
父母不可避免地就碰到這樣一個問題:孩子此時需要我們的幫助嗎?如果回答“是”的話,那么我們應當在什么時候,如何提供幫助,并且幫到什么程度為止?或許從一開始他們就應該完全學會自己應付一個個小問題?
有一點我們應該清楚:孩子們在最初幾年與挫折打交道所形成的經驗,會對他以后的生活、處理問題、尋找答案、承受失望的能力有巨大的影響。要想回答我們應該提供多少幫助,或者要讓孩子有多少自主性,我們首先要清楚我們希望從孩子身上期待哪些特性,我們希望他們長大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從這一點上,我試圖總結出以下幾個教育目標:
挫折的好處:增強自立
孩子應該學習盡可能獨立地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然而這些說來容易做起來可不輕松。
你的好辦法:首先孩子們在積極地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是可以獲得勇氣的,正是這種勇氣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慢慢面對問題、接近問題。但前提是孩子們必須首先有足夠的自信認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孩子們喜歡獨立的感覺,他們希望自己拿奶瓶,拿勺子和小碗,他們想自己穿鞋,自己夾菜,就像爸爸媽媽那樣。而且也只有大人允許他們嘗試這些事情,他們才會有獨立的感覺。比如說,孩子的紐扣系錯了,毛衣穿反了,大多數父母立刻就會說“我來幫你”,或者是“這你還做不了。”父母不應該總給孩子這樣一種暗示,“你做什么事情都笨手笨腳的”,最好給孩子一些成長的機會,讓他們去發現自己的能力,去嘗試新的東西。
挫折的好處:培養合作能力
自立并不等于說在每種情況下都要單槍匹馬解決問題,孩子們需要學習如何在自己力不能及的時候去調動別人幫助自己。要么是尋求父母的幫助,要么找其他的小朋友,找幼兒園的老師,甚至是找陌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