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些媽媽不知道自己的寶寶在畫些什么,卻一味地要求寶寶畫些大人看得懂的東西,而忽略了寶寶自身的發展和需求,令寶寶在心靈上產生極大的挫敗感。你愿意做這樣的父母嗎?您了解兒童美術與孩子身心發展的關系嗎?想從繪畫中了解寶寶的需求與想法嗎?一起走進寶寶繽紛的繪畫世界吧!
孩子們天生就喜歡
畫畫,因為繪畫是寶寶的另外一種語言,這種語言也可稱之為是孩子需求的表現。幼兒繪畫與其生理需求有很大的關系,小眼睛所看到的,心理想要的,嘴巴會說出來,筆下會畫出來。
涂鴉階段見端倪 培養自信第一步 3歲以前的孩子,其繪畫大多停留在“涂鴉”階段。媽咪也許不知,1歲半的寶寶由于需要觸摸及刺激感,會畫出點狀的圖案,常可見到孩子握住彩色筆,就往自己的手臂、嘴唇上畫,因而一些幼兒專家會告訴媽媽,此時多去觸摸寶寶的手臂、嘴唇等部位,孩子可籍此觸覺得到安全感。
1歲半到兩歲的孩子,繪畫發展從“點”狀逐步發展到“線”的階段,包括直線與橫線,也會有弧線狀態產生。通常此時是孩子產生自我狀態的階段,往往從觸覺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因而認知到自己與家人的存在,此時寶寶處于觸碰環境的階段,其所畫出來的線條,大多是“來回”線條,是學習自我控制的開始。
專家指出,孩子其“來回線條”的階段并不會維持太長的時間,放開手由他去,孩子會有自信感。隨著寶寶肢體活動逐漸發展,常常可以看到寶寶喜歡趴在床上,讓小手臂在紙上畫圈圈,因此產生了許多弧度的線條。一般來說,這個時期的孩子,很難將封閉空間的線條銜接住,但是有些發展得較快的孩子,可以做得到。
兩種不同的 寶寶繪畫特質
·“視覺型”的寶寶 所謂“視覺型”的寶寶,通常是以其眼睛所看到的景象為思考標準,這一類型的寶寶會無形中產生很多標準,此標準大多為父母所給予的標準,當其畫出來的圖象,受到許多“標準”的挫折之后,會使孩子喪失自信心,有些寶寶甚至會將完成的圖像劃掉、破壞掉,產生毀滅、報復的心理,因而延長其涂鴉期的階段,造成孩子直到大班甚至一年級時繪畫仍處于涂鴉階段。(一般的孩子,大約在中班以后,即脫離了涂鴉期的階段。)
·“觸覺型”的寶寶 “觸覺型”的寶寶,通常比較情緒化,屬于感覺性較強的孩子,往往是團體中老師無法控制、活潑好動的孩子,這類孩子繪畫以發泄情緒為目的,相對而言,不容易將線條封閉,常常出現直的、尖銳的報復型直線條;或是因其快樂心情無法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