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一些城市里,不少男性少年兒童在其長輩的刻意“培植”以及影響之下,無論從外在的穿著打扮還是到性格愛好,正朝著女性化傾向發展。一到節假日,大街小巷及公共娛樂場所看到的小男孩,不光著花衣者眾多,甚至還常能見到濃妝艷抹的小男童。有些父母把小男孩如此打扮視為時髦。
有些男孩,不但外表上打扮得像女孩,而且在性格、脾氣方面也趨于女性化,如他們喜歡玩洋娃娃,愛用女孩用的書包等等。有些即使從“外包裝”看的確不失為男子漢的小男孩,心理上也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響。平時,我們也經常可以聽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男子漢的氣質,遇事膽小,不愛和男同學交往,倒是跟班里的女生挺合得來。這種男孩女性化的傾向應該引起父母和老師的關注。
如今相當部分中小學在對學生的管理中,采取男女“搭配”的做法,如編班時一半男生一半女生分割得十分精細;課堂里也總是以一男一女為同桌;在平時的活動中往往將男女學生二一添作五地錯開。如此刻意讓學生男女結對,從一定意義上講對培養男孩子的個性會帶來種種不利。有不少男生就是由此性情變得越來越孤僻,越來越像女孩子,而不善于和男同學交朋友,以致這些孩子平時愛玩女孩子玩的游戲,卻不敢或不愿意去玩那些屬于男孩子的勇敢者的游戲。
有些小男孩在性心理上出現女性化傾向,與他們的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年輕的母親在孩子幼小時,偏愛于把他們打扮得十分女孩子氣,還自以為是地認為這能讓孩子顯得與眾不同。也有不少男孩,他們在家庭環境中受周圍太多女性長輩的呵護寵愛及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性情、言談舉止和平時的愛好幾乎無處不像女孩子。
心理學研究認為,男女的心理狀態存在較大的差異。醫學專家認為,正確培養孩子健康的性心理是其后天身心健康的保證。人們通常所見的男子“娘娘腔”類型與性心理和性社會心理的改變有一定的關系。父母老師應該關心男孩的性心理健康,改變男孩女性化的傾向。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