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月 大運動:兩腳交替上樓、并足從樓梯末級跳下 精細動作:模仿畫正方形 適應能力:懂得“5”、說出圖形名稱(△○□) 語言:會在示范后說出至少一個反義詞 社交行為:會穿上衣 48月 大運動:獨腳站5秒 精細動作:會畫人像的三個部位 適應能力:會拼圓形(四個1/4圓)、正方形(兩個正三角);說出圖畫中缺什么(6個說出2個即可) 語言:知道蘋果一刀切開有幾塊、說出4個反義詞 社交行為:能回答:吃飯前為什么要洗手。 54月 大運動:獨腳站立10秒、足尖對腳跟向前走2米 精細動作:能用筷子夾花生米 適應能力:照圖拼橢圓型(4片)、說出圖畫中缺什么(6個說出3個即可) 語言:會數手指;能說出衣服、鐘、眼睛的作用(3個說對2個即可) 社交行為:認識紅、黃、綠、藍四種顏色 60月 大運動:能接球 精細動作:會畫人像的7個部位 適應能力:看圖回答:雞在水中游,哪不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嬰幼兒的早期教育,但很多家長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早期教育,以為開發孩子智力,讓孩子參加各種早教課程,使孩子更聰明或者追求發展“一技之長”就是早期教育,其實不然,早期教育是不同于智力訓練的。 嬰幼兒早期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孩子打好全面素質發展的基礎,包括身體、智力、品德、審美、個性等等方面的素質,因此早期教育的內容包括: 健康教育 嬰幼兒生長迅速,家長要從各個方面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僅要重視對孩子的吃、喝、穿、睡等方面的保育,更要教育孩子逐漸學會自我保護和自我保健,樹立健康和安全意識,比如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做到飯前便后洗手、睡前刷牙、危險物品不去接觸、安全用電、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接受等等。 健康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證孩子心理健康。讓孩子生活在溫馨的
女兒不到2歲,我就開始教她識字。教孩子識字,最重要的就是把學習過程轉變為游戲,而不是把它當作任務去完成。 “字寶寶”游戲 我用幾個小紙盒,把它們剪成一張張的小紙牌,用彩筆寫上漢字,說這是“字寶寶”,然后跟小家伙玩起捉迷藏的游戲。我將要學的“字寶寶”藏到家里某一個角落,讓她去找,找到了我就教她讀,并把“字寶寶”獎勵給她。通過找“字寶寶”,女兒認識了不少生字。 接著,我和女兒比賽在報紙上找“字寶寶”,鞏固學過的字。首先,我宣布規則:我在一張報紙上找“得”字,女兒在另一張報紙上找“的”字,每找到一個“得”或“的”字,就在報紙上做一個記號,同時在對方臉上貼一張彩紙,誰在對方臉上貼的彩紙多,誰就贏。一聲哨響,女兒的小指頭飛快地在報紙上穿梭,每發現一個“的”字,她就歡呼一聲,迅速地用筆做上記號,而且不忘“啪”的一聲在我臉上貼張彩紙,才接著找
其他人的分享行為對寶寶是一種心理暗示。比如可以通過榜樣暗示,讓親戚或朋友家很大方的孩子來家做客,讓他表現出主動分享的行為,大人們再及時地贊揚他,寶寶肯定也不甘落后。 還可以通過講故事來暗示寶寶,讓他懂得只有與人分享,才會受人歡迎。家長可以隨時隨地自編故事,比如小狗汪汪是一個喜歡和別人分享的寶寶,每當媽媽給他買來好吃的骨頭或者好玩的玩具,汪汪都會很大方的邀請其他小動物們來分享,因此大家都很喜歡他,都愿意和他一起玩。可是小老鼠就很小氣,他什么東西都不愿意和別人分享,總是說:“這是我的,誰都不能玩。”大家都不喜歡他,他沒有一個好朋友,所以他整天一個人悶悶不樂。 一個三歲的女孩問媽媽:“橘子為什么是一瓣一瓣的呢?”媽媽說:“橘子是不是在告訴你,‘我長成這個樣子,就是希望你能和大家一起來分享我,而不是一個人吃哦’”這也是一種暗示。 每當孩子吃什么,
嬌弱的寶寶總會生一些小病,于是媽媽們不免會擔心:“發高燒會不會燒壞孩子的腦子?吃消炎藥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媽媽們的擔心不是多余的,確實有不少疾病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力。 百日咳 孩子咳個不停,雖然吃了許多藥可就是不見好,而且似乎還有逐漸加重的傾向。這種疾病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很可能會引起百日咳腦病,從而出現癲癇、智力減退、腦水腫等癥狀。 預防措施:注意防寒保暖,別讓孩子與有百日咳嫌疑的孩子接觸,也可以到醫院去注射相關的免疫針。 中毒細菌型痢疾 這是3~5歲的孩子較容易得的一種病。有發高燒、昏迷、抽搐等癥狀。由于細菌產生的毒素會直接損害神經系統,刺激腦組織,所以常常會導致孩子大腦缺氧,從而影響智力。 預防措施: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增強免疫力。一
很多寶寶出生兩三個月,最愛做的事情是“吃手”,專家說,嬰兒與幼兒吮吸手指的意義是不同的。嬰兒時期吮吸手指是嬰兒智力發展的一個信號,是嬰兒進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協調準備階段的標志之一。家長不要輕易打攪孩子的快樂。 通常新生兒只會雙手握拳,胡亂揮舞,其大腦尚不能指揮把自己的手放入嘴中。到2個月至3個月時,隨著大腦的發育,嬰兒逐步學會兩個動作:一個是用眼睛盯著自己的手看,另一個便是吮吸自己的手指。對于他們來說,吮指是一種學習和玩耍。起初他們只是將整個手放到嘴里,接著是吮吸兩三個手指,最后發展到只吮吸1個手指,從笨拙地吮吸整只手,發展到靈巧地吮吸某一個手指,這說明嬰兒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大有提高。吮吸手指動作,促使嬰兒手、眼協調行動,為5個月左右學會準確抓握玩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這一時期的嬰兒主要是通過嘴來了解外界,嬰兒認為手也是外界的東
對于女兒優優,我一直相信,讓她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的成長才會充滿快樂。那么優優究竟喜歡做什么呢?我覺得,這是個急需確定下來的事,因為很多興趣愛好的培養,都是從小時候開始的。 起先,我以為優優是喜歡畫畫的。因為優優的繪畫作品,不止一次被幼兒園的老師張貼在展示牌上。我也問過優優:“喜不喜歡畫畫呀?”優優脫口而出:“喜歡! 可讓我沒想到的是,優優對繪畫的喜歡,并沒有達到我預想的程度。她對于每次上培訓班后都要完成老師布置的繪畫作業,顯得極不情愿。她不止一次地流露出這樣的想法:“媽媽,我能不能想畫就畫,不想畫的時候就休息啊?”我瞪了她一眼:“那怎么行?只有吃得了苦,孩子長大了才會有出息。” 其實不用細問,我也明白孩子的意思。她不喜歡的,只是占用每個雙休日的時間去上培訓班,連玩的時間都沒
對于孩子們來說,一個“為什么”就是一次發現,一次發現可能就是一次科學探索。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錯過3、4歲這個發現的年齡,引導孩子們愛上“科學”吧! 這是亮亮最開心的一個圣誕節!3歲的亮亮和爸爸一起看雪去了。紛飛的雪花那么美,飄在臉上涼涼的,好舒服。他一直奇怪,雪是怎么來的,他從爸爸那里知道“雪是從天上來的!”“雪有六個花瓣,像花一樣,所以叫雪花。”那天爸爸還和他一起打雪仗、堆雪人,真是太開心了。不過他也有件事情很煩惱,那就是他想把雪花帶回家等媽媽回來,可是雪花回到家很快不見了。爸爸說,雪花在溫暖的地方就會融化,成了水。這些都是為什么?亮亮整整一天都在這樣想著。
孩子犯了錯,許多父母首先想到的便是懲罰,當懲罰的短暫效應消失,孩子重演舊習時,父母又會懷疑前一次的懲罰力度不夠,而加重懲罰。同時,在實施懲罰時會遭遇到孩子的反抗,于是在矛盾的升級中,“糾錯”變成了“征服”,父母的教育無疑偏移了目標。 父母的過分疼愛容易讓孩子養成做什么事情都不負責任、任性胡鬧的不良生活態度。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上學總愛忘記帶午飯。照常提醒他,或者在繁忙中抽空去學校送午飯,然后,吃晚飯的時候再對孩子抱怨一通,“看看,都提醒過你多少次了,就是不聽,差點有餓著肚子!下不為例啊!”其實這些都是教育孩子最忌諱的,所導致的結果便是孩子的反感和不執行。 這個問題用自然結果法就簡單多了。孩子不聽話,就會因此產生一個自然結果——餓肚子。如果孩子領受到不帶午飯的自然結果,他就能夠改正“健忘”的毛病。這是一種“試誤法”,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最基本的學
讓孩子學英語,如今成了年輕家長們最熱衷的一件事,而如何讓孩子學好英語也成了家長們的“心病”。孩子們在家長高期望值的強迫下,能有多少學習語言的樂趣?不少專家提出:兒童學英語,快樂的過程比記住多少單詞重要得多。 近日,首屆全國少兒英語電視大賽天津地區的報名工作正在進行中,來參加比賽的孩子年齡最小的才兩歲多,70%以上的家長說孩子是從 3歲左右開始學外語,有相當多的孩子從學習說話開始就接受家庭的“雙語”教育。 從家長們講述孩子的英語學習經歷中,專家們感到目前兒童學習英語存在許多問題,包括:用大人學外語的方式教孩子。很多家長考察孩子英語學得怎么樣,總是以會多少單詞,會多少會話為標準;逼著孩子學語言,而逼迫很容易使孩子對學習這門語言產生恐懼;一紙
德國人卡爾威特的一個孩子,在不滿14歲時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他教育孩子的經驗主要是以下八條: 第一條:鼓勵孩子多方面的興趣。 第二條:從小培養思維能力:經常提出問題讓孩子思考解答。 第三條:開闊視野:常常帶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長見識。 第四條:從小嚴格要求,使孩子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 第五條:鍛煉記憶力:給孩子講完故事后,要讓孩子組織語言,進行復述。 第六條:激發鼓勵孩子的學習情緒。作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決不敷衍。 第七條:培養提高觀察能力:有時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違反常規的小事,讓孩子來糾正。 第八條:不浪費幼兒智力:當幼兒咿呀學語時,就教他正確語言,而不要把小貓說成“小貓貓”。
責任感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情負責。但是,兒童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的結果。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他們養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 1、訂立責任合同,讓孩子明白該做什么、怎樣做,否則將會受到哪些懲罰。孩子做事往往是憑興趣的,要讓孩子對某件事負責到底,必須清楚告訴他做事的要求,并且與處罰聯系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務活承包給孩子,要是沒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這樣,孩子才知道一個人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 2、讓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引以為榮。有位10歲的小女孩,她負責倒家中的垃圾已經5年了。在她5歲那年,她突然對倒垃圾產生了興趣,一聽到收垃圾的鈴聲就提著垃圾桶去倒。父母為了支持她參加家務勞動的興趣,對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揚,夸她能干,還經常在外人面前稱贊她。這樣就激發
開學三周了,大多學生的興奮勁逐漸消退,可老師會發現有些孩子“與眾不同”,他們的興奮勁好像有增無減,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總喜歡“騷擾”其他同學。專家指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是兒童常見的心理行為障礙之一,它會對兒童的學業、個性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家長和老師不但要了解孩子“多動”的成因,還要從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幫助其逐漸克服注意力分散的問題。 多動癥兒童上小學后“凸顯” 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副主任醫師戚元麗說,在幼兒園里,孩子主要還是以“玩”為主,一旦“好動”的孩子上了小學之后,在統一的教學模式下,注意力低下、學習成績差的問題就會凸顯出來。這個時候,家長才會因為孩子經常出現完不成作業留堂、上課不能集中精神、學習成績差等問題而求醫。當然,孩
這一年,孩子在身體和智力發育上將前進一大步。他的詞匯量特有所增加,他對語法結構的掌握也會有明顯進步。為了學會正確地講話,他必須拋棄咿呀學語時養成的某些習慣,如:說話不清楚、常用疊字。一旦孩子獲得了說話的控制能力,他將抑制差錯,控制替代詞的頻繁使用。 初步的分類能力 當孩于學習認識和區別物體時,他開始對物品進行分組、分類。然而,開始時,分類不很準確。他會觀察某些物體,若發現它們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共性,他就把它們歸為一類,孩子之所以這么做是與物體范圍過寬難于把握有關。他用詞如此籠統的原因是他還沒有能力準確清楚地把握所有詞的含義,但是,他想與你溝通的愿望是如此強烈,以至于他不得不盡其所能地使用最接近的詞語
小天鵝從蛋殼里孵化出來,第一次睜開眼睛,首先看見什么動物,就把這種動物認作媽媽。然而,這種出生后的“認母”現象,是動物智力發展中的“母親印刻期”,錯過這個時期再也不能彌補。小兒心理和智能發育,也存在類似狀況,在不同的時期進行相應的教養,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2歲:心理發展的最佳時期 人在出生以后,雖然在胚胎時期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人體,但許多器官特別是大腦,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不像某些動物,一生下來就會走路,自行覓食。而人類在出生1年左右,才能做到上述動物生下來就能做到的事。因此,在人生開始的1年內,豐富多彩的各種刺激就會使人變得聰明起來。一個教育良好的小兒,在1歲時已經情感豐富,表情多變,開始萌發自我意識。所以,應將孩子的周圍環境,安排得豐富多彩一些,環境單調,必然影響小兒心理發育,而惡性刺激會使小兒變得膽小。 2歲:語言
寶貝讀書時最可人!原因很簡單:你看著他安安靜靜的小模樣,你會覺得這個小家伙特別乖。此時的他正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獨立思考著問題呢!比起廣播、電視和網絡來,閱讀要調動腦細胞去思考的成分最多:需要認識字、需要了解意思、需要邏輯思維、需要耐力和關注力的貫穿……所以,要讓寶貝從小就養成這個好習慣喲! 1歲以內寶貝如是說:閱讀還真是力氣活兒 我可是個超級喜歡書本的寶寶,閱讀嘛,意思就是,可不能只用眼睛看哦,還要用嘴巴嘗嘗。千萬別偷懶,還得聽、摸、撕…… yes正確 如果書本能成為一件令寶寶感興趣的物體,他就很容易愛上閱讀。0~2個月的寶寶通常將書籍、卡片當成生活中一般的物體,他更愿意像對待其他物體一樣運用自己的身體去認知它們,如啃、咬、撕、扯,到了11個月左右,就能模仿成人翻書了,但由于動作不夠熟練,
聽:即讓寶寶聽你講故事、念兒歌和說話。睡前講故事、念歌謠應是寶寶每天“必修課”。每個故事至少要講1~2周,兒歌也要固定幾首,短小易記,朗朗上口。經過多次重復,寶寶的大腦就會建立起一個加工系統,使故事和兒歌變成他的內部語言,他雖然還不太會說,但如果你故意念錯時,他會表示不滿。然后你應當嘗試讓他“接話”,或者接兒歌中最后一個押韻的字。 看:即看物說話、看圖說話。這時方法是很重要的,要采用“有問有答式”。首先是“你問他指”。如你問“熊媽媽在哪兒?”,他可以用手指出你說的動物來。而當他熟悉了這些詞匯以及詞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后,你就必須改變問法,“你問他說”,如你問“這是誰呀”,此時還用手指作回答就不靈了,必須說出“熊媽媽”的詞來才行。 動:即做動作學說話。1~2歲寶寶是個小小的運動員,他學會的動作技能不僅多而且明確,如:爬
嬰幼兒早教該以哪些為主? 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便可觀察到他特有的行為反應,有的寶寶安靜、問氣;有的寶寶活潑、好動;有的寶寶愛哭;有的寶寶愛笑……這些不同的行為反應,也就是所謂的性情。奇妙的是,即使可以舉出更多的共同之處,每個寶寶還是那么不一樣,而生命最可貴的就在于這種個性。 幼兒性情的9種特點 每個寶寶都有不同的性情。研究表明,嬰兒在出生時已具有9方面天生的特點,這些特點組成了每個嬰兒不同的性情。 1.活動量——指寶寶一天活動中,所表現的動作節奏快慢與活動頻率多寡。活動量無關個性的活潑,而與自身的創造力、生理性有關。通常活動量大的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較少,活動量小的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較長。 2.規律性——指寶寶的生理機能如睡眠時間、食量、排泄的規律性。如果寶寶睡覺,起床、大小便、肚子餓……都很準時,就是規律
學說話是正常嬰兒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歷的一個重要過程。近日,很多父母反映孩子開始牙牙學語時常發音不準,不知如何糾正。記者采訪了相關的早教老師,他們認為這種現象很正常,雖然只有20多個月大的孩子,但是他們也會有自尊心,因此為人父母在此時需要給孩子更多鼓勵,讓孩子在學說話的過程中建立自信心;然后對孩子要有耐心,才有可能慢慢糾正錯誤。 “你好!”像這樣常用的問候語,對小宏來說卻很難發得清晰,“好”字拼音中的“h”音經常發不出而變成“ao”。小宏的媽媽魏女士雖然每天都讓他練習發音,但是兩個月過去了,他還是沒能正確發好“好”字音。魏小姐咨詢說:“小孩其他有很多發音也不是很準?我們怎么辦呢?孩子會不會本身發音方面有缺陷?”記者隨機采訪了近9位家中小孩在2歲左右的家長,他們多數表示,小孩學發音時有這樣的
學習障礙兒童常常具有根深蒂固的學習上的毛病,如總是抄錯字,無論家長如何叮囑,考試時仍然把王寫成玉,把6 9看成96等。一次一個家長去學校開家長會,老師向他講起了孩子的這個問題,總是抄錯數字,特別影響學習成績,于是家長認真地問起老師,應當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使得不再出現這類錯誤。老師的回答十分堅定而簡單:“你的孩子沒什么問題,就是欠揍!”家長回家后仔細地考慮了老師的建議,終于下定了決心,將孩子結結實實地打一頓。這位家長從未動手打過孩子,希望孩子能永遠記住這次挨打。可效果如何呢?據家長講,只管了三天用。到了第四天,孩子又是錯誤連篇了。其實,家長和老師都不知道,就是一個學習能力的問題,不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如果是態度不正確,也許懲罰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但如果是學習能力問題,責備就根本是無濟于事的,而且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往往是孩子哭過了,悔過了,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