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吃陽春面,也將陽春面作為了長壽面來食用,那么就陽春面的起源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陽春面,又稱光面或清湯面,是指一種不加上任何菜肴配料而只有湯的面條,常見于中國上海地區。煮這種面的面條一般沒有規限,細如龍須面或者粗如寬面均可使用。陽春面的名稱起源于農歷十月的別稱“小陽春”。相傳由于這種面的價格是十分錢一碗,因此被冠以陽春面的美名。
陽春面
陽春面英文譯名Plain Noodles ,又稱光面。民間習慣稱陰歷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面。 開洋蔥油拌面又稱海米蔥油拌面。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面條一起拌食。面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郁四溢.1945年后,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北家鄉日常的方法熬制蔥油,用來拌面。蔥香濃郁與眾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現為湖濱點心店的特點小吃。
在臺灣,傳統的陽春面會加些許蔥花和豬肉。但在民國七十幾年時,豬肉價格飆漲,現今的陽春面多以小白菜或豆芽菜來代替豬肉,或改用肉臊。有些人喜歡吃陽春面加鹵蛋,不過需另加新臺幣5元或以上。
面條是我國最常見的傳統面食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馳名世界。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面條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在東漢<四民月令>一書中載有「........立秋勿食煮餅及水溲餅」之語,據考證「水溲餅」、「煮餅」是中國面條的先河。魏晉時稱「湯餅」。南北朝時稱「水引餅」或「水引面」。漢<釋名.釋飲食>載有:「蒸餅、湯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九谷考>中也有「釋名之索餅,即今之索面,西北稱扯(抻)面」;<素食說略>中有「面條,古名索餅,一名湯餅,索餅言其形,湯餅言其食法也。」做法是用手將面團搓成筷子粗細,再水浸,食用前用手捻成如韭菜葉樣子,入沸水煮熟,類似寬面條;或稱「餺飥」,在<齊民要術>中記載做法:用手搓成手指長,用水浸,下鍋時用手捻薄,再用沸水煮熟,這種方式很像山西的「搓面」與「揪片」。
陽春面
中國人吃面的習慣由來已久,古人甚至將面條叫「飯」,而大米、小米做的飯則叫做「米飯」以區之。吃面不僅用於困腹,也有民俗禮儀的意義,例如常用來祝福新生嬰兒長命百歲,中國人過生日往往也少不了吃面條,因此面條又稱長壽面,因為面條又長又薄(薄的意思是瘦,而瘦則與壽同音),故生日吃長壽面成為習俗,而長壽面就是我們俗稱的面條或壽面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