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評為米其林的餐廳有很多,各式各樣,是內地吃貨的覓食之地。哪些正斗的餐廳可以值得前往一試呢?看看小編的逐一推介吧。
香港的米其林餐廳一直是內地吃貨的朝圣之地。關于網絡上的評價也是眾說紛紜。尤其是平價的米其林餐廳,在網上更是傳得如火如荼,文字里那種難以言喻的美妙與大呼上當的感覺皆旗鼓相當。無論是好是壞,單看吃貨們無法自拔的前赴后繼地沉醉的模樣,就好像沒去吃過它們都不算到過香港一樣。為了驗證它的好與壞,于是有了這次的米其林之旅。
去之前在網上做了很多攻略。事實證明,這些攻略有好有劣,大部分相當正確,也有少部分已經更換地址,滄海桑田,時光破碎,就等著我們這一行人去拯救。
廣九的直通車, 在暑假末尾的上午的班車里,依然人潮洶涌。大陸人對香港都有種莫名的情愫,這個人口規模遠遠大過于土地面積的小城市,經過英帝國的殖民之后,成長為一個在我們看來超級神奇的國際化都市。單看前赴后繼的奶粉大軍,你就可以想象,這里藏著多少吸引我們的精華所在。他們嚴謹的做事風格,積極的生活理念,出產的無公害產品……在我們這次米其林餐廳覓食之旅后,得到了更鮮明的體驗和印證。
【何洪記粥面專家】 那一碗驚艷世人的云吞面
因住的地方就在銅鑼灣的鬧市區,所以第一站便趕往何洪記。網上大部分記載的何洪記還是在銅鑼灣的霎東街2號,但是我們去到的時候,它剛搬到希慎廣場,已經有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幸好去之前有朋友提了個醒,不然我們要差點撲空。
何洪記粥面專家
據之前的資料了解,東主父母于1946年在灣仔開設此餐廳。自1974年以來,餐廳一直坐落于舊時位置,毗鄰時代廣場。這樣歷經時代洗禮的“傳統面店”,想象中,它會是那種充滿著舊時香港氣息的老店,舊時的家具,舊時的伙計,再不然也是藏在街頭巷尾的那些看起來根本不會多看兩眼的破舊小店。然而事實卻不是。它的老店沒去過,從照片上看還是有那么一點老香港的氣息。然而新店,新得讓我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第一眼看到它,我完全無法讓它與何洪記幾個字聯系起來。簇新的店面,炫目的落地窗,白綠相間的包廂,華麗的大理石桌椅,特別是在靠近門口的小包廂,都是一個一個隔開的,很有私人空間感。感覺更西餐廳,應該有著一個叫LUCY或者SHASHA這樣名字風格的店。而不是有這么一個有傳統香港味的名字。
服務員也算是我們三天在香港吃到的餐廳中,算是比較年輕的服務員之一。禮貌是有的 ,但是都是漫不經心,客人不重復幾遍,大概就會忘了你的需求。之所以著重強調這點,是因為這家餐廳是收服務費的,10%。
無論餐廳和招牌和裝修,處處細節都沒有忘記提醒我們,這是一間米其林餐廳,而且連續5年獲得米其林食府的稱號。也難怪她們如此引以為傲。
據悉,何氏家族1946年開始在廣州西關做云吞面。后來舉家遷至香港,從街邊小攤做起,如今已到了第二代接班人掌舵的時期。從1946年到現在,“何洪記”的做面師傅換了一個又一個,可他們依然堅持“人手做面”。
點了招牌菜。正斗鮮蝦云吞面、正斗生腸及第粥52元一碗、干炒牛河、四味腸粉。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