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夙葉
從懷孕開始,媽媽對于寶寶的愛就越來越多。
每次看到琳瑯滿目的嬰兒用品,深深的母愛都變成一句話:
買買買,我要把這些東西都搬回家讓寶寶享用。
然而,寶寶出生后,在照顧那個軟糯糯的小嬰兒的過程中,
才發(fā)現(xiàn)好多東西都是中看不中用。
我相信很多媽媽都會有這個感受:
這么雞肋的東西,我當初為啥買它?
放在家里都覺得多余。
這都是大把大把的鈔票買回的教訓呀。
生孩子這件事情,可不單單是一項力氣活,更是一項花錢的活。
今天,我就來盤點曾經(jīng)買過的嬰兒用品,花了錢但卻感覺像是交了智商稅。
寶寶愛動,總是手舞足蹈亂抓,很容易傷到自己己。
尤其是嫩嫩的小臉蛋,任何一個紅紅的痕跡,都讓當媽的心疼不已。
于是,防抓手套應運而生。
防抓手套我以為孩子安安穩(wěn)穩(wěn)地戴著手套,再也不會抓到自己。
可實際的狀態(tài)是手套在寶寶的手上戴不了幾秒鐘。
戴得太松吧,容易被寶寶弄掉;
戴得太緊吧,擔心不安全。
于是,這就變成了戴手套、掉手套、找手套的無限循環(huán)。
最雞肋的是,防抓手套可能還不利于寶寶發(fā)展。
因為,防抓手套限制了寶寶小手的活動,
影響寶寶對外界的感知,
不利于寶寶手部精細動作的發(fā)育。
如果寶寶小手被勾出的線頭纏住,
媽媽沒有發(fā)覺,手指被纏住的時間過長,
那就很容易造成手指缺血壞死現(xiàn)象。
當然,我也不止摔過這個坑。
有段時間,我覺得孩子的指甲需要打理一下。
恰好我看到一個電動磨甲器的宣傳語,是這樣的:
圓滑打磨稚嫩的小指甲,撫平尖銳和粗糙,
靜音模式更適合寶寶睡覺的時候使用。
我看到狂喜,這簡直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磨甲器啊。
磨甲器我想象中的狀態(tài):
寶寶不哭不鬧,安心享受媽媽帶來的美甲服務,簡單高效。
可實際的狀態(tài):
寶寶清醒時,不斷轉動的砂輪讓他感到害怕,
寶寶睡著時,嗡嗡的響聲變成了叫醒寶寶神器。
最擔心的是,媽媽在使用時,一不小心還會磨到寶寶的手。
所以,電動磨甲器的好用程度遠不如普通的嬰兒指甲剪。
我家寶寶在生病鼻塞的時候,
最為痛苦、最受折磨還有當媽的我。
我也曾買回吸鼻器,希望能一吸解憂愁。
我希望吸鼻器對準寶寶的鼻子,輕輕一吸,鼻涕立馬吸出。
寶寶呼吸順暢,安然睡覺。
可是,買回家后,發(fā)現(xiàn)太稀的鼻涕用不到,太稠的鼻涕沒啥用。
娃看到吸鼻器像看到怪物,小腦袋晃的不停,我根本就無從下手。
最重要的是,吸鼻器使用頻繁,容易損傷寶寶的鼻黏膜。
兒科醫(yī)生說,使用吸鼻器是有年齡限制的,
而我家寶寶還太小,所以并不適合。
濕巾加熱器除了前邊三個東西,我還遇到過另外一個東西——濕巾加熱器。
每到冬天,我就各種擔心寶寶受涼。
摸著濕巾冷冰冰的溫度,根本不愿接觸寶寶嬌嫩的肌膚。
機智如我,購物車里迅速加入濕巾加熱器。
我想象著濕巾放進去后,瞬間變得溫溫的。
使用時,像從抽紙盒里抽紙一樣,隨用隨抽,簡直不要太方便。
可實際,并不是如此。
濕巾放進去后,要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加熱。
著急用的時候,濕巾還沒有變暖,
等到能用的時候,濕巾變成了紙巾,水分早已消失。
最關鍵的是剛拿出來,還沒給寶寶擦干凈,濕巾又變得和空氣一樣的冰涼。
真心不如直接在熱水中放一放,方便還不花錢。
猶記得大寶剛出生時吃奶的過程,簡直讓我痛到懷疑人生。
每次看到寶寶張著小嘴來吃奶,我都想逃跑。
乳頭皸裂出血,常常是寶寶一口一口地猛吸,我眼淚嘩嘩地流。
所以,除了日常用品,心急的我也在寶寶的喂養(yǎng)用品上踩過坑。
乳盾正被母乳喂養(yǎng)折磨的我,看到防痛防咬的乳盾,毫不猶豫入手。
我以為戴上乳盾,再也不用擔心乳頭皸裂的痛。
寶寶開心地吃奶,我充分享受母乳喂養(yǎng)的快樂,感受寶寶與媽媽親密的幸福。
可實際是,乳盾與自己的乳頭毫不貼合。
寶寶吃起來費力。
最關鍵的是絲毫沒有降低寶寶吸允乳頭的疼痛,依舊是難以忍受。
最關鍵的是,寶寶長期使用乳盾吃奶,會對媽媽的乳頭產(chǎn)生混淆和抵觸。
不僅不利于母乳喂養(yǎng),而且還不利于寶寶口腔的發(fā)育。
水果咬咬樂、輔食擠擠勺我家寶寶到了可以添加輔食的時候,我立馬入手了兩個輔食神器,
水果咬咬樂和輔食擠擠勺。
我心想,這兩個物品可以幫助孩子進食了吧。
這兩個喂食工具,使用方法大致相同。
把食物放進去,只需擠壓勺子,寶寶就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了。
我以為寶寶肉肉的小手拿著勺子,滿足地吃著媽媽準備的食物。
解饞磨牙兩不誤,還不用擔心卡到嗓子,簡直是完美。
可實際的狀態(tài),是容量太小,寶寶一次吃不飽。
水果咬咬樂,果肉都堵在了勺子里,果汁被寶寶甩的哪都是。
輔食擠擠勺,飯稠了擠不出來;
飯稀了流速不好控制,直接灑寶寶一身;
悲劇的是,用勺子和碗喂寶寶的時候,只需要洗碗洗勺子。
用兩個神器喂寶寶的時候,
殘留在容器壁上的食物難清洗,
還要洗衣服、洗餐椅,甚至于洗孩子。
感溫勺為了寶寶吃好飯,我可謂操碎了心,
一怕食物卡到嗓子,二怕食物燙到嘴巴。
這個時候,感溫勺試一下唄。
40度的食物最適合寶寶食用。
在進行溫度判斷時,我以為只需要把小勺放進碗里,
用一秒觀察,勺子是否變色就可以了。
可買回來,我才發(fā)現(xiàn)勺子雖然會改變顏色,但是反應速度慢。
食物燙的時候變色,那就等等再喂吧,
顏色變回了,發(fā)現(xiàn)食物也已經(jīng)涼了。
最讓人覺得麻煩的是,孩子吃飯的過程變得越來越長。
相比一下,直接用手腕內側測溫度,太方便了。
寶寶在學走路時是最費媽的,不會走路卻有著極強的走路欲望。
寶寶自由半小時,媽媽斷掉小蠻腰。
碰到號稱讓寶寶自主學走路的學步車,那必須買呀。
寶寶學步車我關于孩子出行的第一個踩坑童車便是——寶寶學步車。
我以為孩子可以邁著輕松的步伐,在學步車里慢慢地走動。
車子四周有阻擋物,絲毫不用擔心寶寶的安全。
有了學步車,媽媽就是這么輕松。
可實際的狀態(tài)卻不是如此。
寶寶在學步車里走起來搖搖晃晃,小腳丫不時地碰到車子的邊緣。
大部分時間,他就蹲在學步車里,四處滑行。
借助車子的力量,寶寶可以到媽媽們完全想不到的角落,
隨時有碰到熱水、小零件等危險物品的可能性。
并且,最讓媽媽崩潰的是,學步車根本就沒有讓寶寶學走路的功能,
還不利于髖關節(jié)的發(fā)育。
除了學步車,還有第二個關于童車的坑那便是——高景觀推車。
高景觀推車當我第一眼看到高景觀推車時候,就覺得高端大氣上檔次。
那感覺就像是看到了童車里的邁巴赫。
于是,我也果斷下單了。
平穩(wěn)舒適、視野寬廣,我家寶寶坐在這樣的車里,出門就是一種享受。
我想象中的狀態(tài):
優(yōu)雅地推著寶寶,漫步花園和街道,還不用擔心寶寶受到汽車尾氣的影響。
可實際的狀態(tài)卻是:
高景觀推車放在家里,體積大。
推著出門,寶寶是舒適了,我累到吐血。
尤其是沒有電梯的樓房,來回搬運太耗體力了,搬車變成了擼鐵。
最關鍵的是,高景觀推車價錢都比較高。
對比而言,便宜又輕便的傘車才是媽媽的最愛。
除了童車,我也在孩子的寢居用品上踩過坑,那便是——定型枕。
寶寶出生后,每一個來看寶寶的人都會說到,寶寶頭偏不偏。
如果被人稱贊,你家小寶寶頭一點都不偏,家里老人開心的樣子像收獲了莫大的榮耀。
每一位媽媽都希望寶寶擁有圓圓的頭型,感覺虎頭虎腦,特別可愛。
因此,定型枕成了媽媽孕期購買率比較高的產(chǎn)品。
我以為寶寶會乖乖地躺在定型枕上,睡得安然。
而且,有點偏的小腦袋逐漸變得圓圓的。
可實際的狀態(tài),是寶寶睡覺就是自由發(fā)揮。
他不會只躺在媽媽規(guī)定的枕頭上,滾來滾去才是寶寶的常態(tài)。
我因為擔心他被弄醒,媽媽根本就不敢隨意移動他。
而且,經(jīng)研究表明,定型枕沒有預防和糾正孩子偏頭的功效。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
嬰兒1歲以內避免使用枕頭。
曾經(jīng)有寶媽曾經(jīng)感嘆:生的哪是孩子,而是碎鈔機......
其實作為一個二胎媽媽,這話我真的是很有感觸啊。
看著買進來的母嬰用品,放在家里只是落灰了,讓人惋惜。
含淚總結十款雞肋嬰兒用品,不是說這些東西不好。
而是希望媽媽們都能理性消費,酌情購買。
——End ——
這些母嬰用品的“智商稅”
你家里有同款么?
一起來聊一聊吧。
作者:夙葉,終身寫作者,一名職場二胎媽媽,專注育兒教育和個人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