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引起的。西藥有不少針對各種病毒的特效藥,針對性強,見效果,但是往往治標不治本。
寶寶感冒病因之西醫觀點
病原體 以病毒為主,可占源發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細胞較少見,又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粘膜推動抵抗力,細菌可乘虛而入,并發化膿性感染。
1,常見病毒:自組織培養法問世以來,對病毒了解漸多,簡述如下:
(1)鼻病毒(rhino virus):包括100多種不同血清型,可致上感,支氣管炎及中耳炎,冠狀病毒(Coronavirus)也是上感的常見病原,但分離需用特殊方法。
(2)柯薩基(Coxsackie)及埃可(ECHO)病毒:此類病毒均甚微小,屬于微小病毒(Picornavirus)均可引起呼吸道癥狀。
(3)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分甲,乙,丙三種血清型,甲型可因其抗原結構發生較劇烈的變異而導致大流行,估計每隔10~15年一次,乙型流行規模較小且局限,丙型一般只造成散發流行,病情也較輕,以上三型小兒呼吸道疾病中,主要引起上感,也可引起喉,氣管,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和肺炎。
(4)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分1,2,3,4四種血清型,Ⅰ型又稱“紅細胞吸附病毒2型”(HA2),2型稱“哮吼類病毒”Ⅰ型(HA1),往往引起細支氣管炎和肺炎,也常出現哮吼,4型又稱M-25,似較少見,可在兒童及成人中發生上呼吸道感染。
(5)呼吸道全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僅有一型,對嬰幼兒呼吸道有很強的致病力,可引起小流行,1歲以內嬰兒約75%左右可發生毛細支氣管炎,30%左右可致喉,氣管,支氣管炎及肺炎等,2歲以后上述疾病漸少,5歲以后下呼吸道感染明顯減少,僅表現為輕型上感。
以上所述后三類病毒均屬于粘液病毒,在上呼吸疲乏感染中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冠狀病毒較為常見。
(6)腺病毒(adenovirus):有30余種不同血清型,可致輕重不策的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咽炎,咽炎,咽結膜炎濾泡性結膜炎,也可引起肺炎的流行,3,7型腺病毒可持續存在于上呼吸道腺體中,且可引起致死性肺炎,第8型腺病毒易在學齡兒童中引起流行性角膜結膜炎,第3,7,11型可致咽,結膜炎,1979~1983年夏季曾由于游泳,在北京引起3,7型腺病毒咽,結膜熱流行。
(7)肺炎支原體(mycophlasma pneumoniae):又名肺炎原漿菌或胸膜肺炎樣微生物(簡稱PPLO),不但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多見于5~14歲小兒。
2,常見細菌:僅為的性上呼吸道感染的10%左右,侵入上呼吸道的繼發性細菌感染大多屬于β溶血性鏈球菌A組,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桿菌及葡萄球菌,其中鏈球菌往往引起原發性咽炎,近年國外文獻提到卡他布蘭漢氏菌(Branhamelis catarrhails)原名卡他奈瑟氏球菌,是鼻咽部常住菌菌群之一,有時在呼吸道可發展為致病菌感染,且有增多趨勢,但次于肺炎球菌和流感桿菌感染。
病因學:包括兩部分——
1,病原體(在病原學中已述)
2,誘發因素 營養不良和缺乏鍛煉,以及有過敏體質的小兒,因身體防御能力降低,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特別在消化不良,佝僂病等,以及有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或后天獲得性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兒,并發這類感染時,往往出現嚴重癥狀,在氣候改變較多的冬春季節,更易造成流行,必須著重指出,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和發展,不但取決于侵入的病原體種類,毒性及數量,且與宿主防御能力及環境因素有密切關系,如居住擁擠,大氣污染,被動吸煙,間接吸入煙霧,均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促使病原體生長繁殖,故加強鍛煉,改善營養狀況與環境衛生等對預防上感甚為生要。
早期僅有呼吸道粘膜下層水腫,主要是血管擴張和單核細胞浸潤,以后轉成中性粒細胞浸潤,上皮細胞受損后剝脫,到痊愈時重新增生。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