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秀恩愛”可能會對孩子有致命的傷害! “秀恩愛”是現在大部分夫妻都喜歡做的事,但是有了孩子后,過分的秀恩愛有可能對孩子產生致命傷害! 我和我家相公已經是老夫老妻了,但由于我對他犯花癡,結婚五年,還是習慣了撒嬌。每天一見面就跟他要“抱抱”。在家里,也喜歡從后面抱著他的腰,兩個人四條腿的拖著走。 一天,他歪在沙發上用電腦,我躺在他腿上看書,小寶在爬爬墊上搭積木。我突然覺得有些冷,就往他懷里縮了縮。還冷,又鉆進去一點。最后索性把腦袋埋在他脖頸里,整個人陷進他懷里去。我們嘻嘻哈哈的笑著,突然覺得小寶那邊有點安靜。 一抬頭,小家伙正抿著嘴看著我們,眼神里似笑非笑,又有點不好意思的樣子。好像想躲開,又特別想看。他看見我們在看他,突然臉紅了,趕緊拿大口水兜遮住臉,又把頭埋進積木桶里。 老公一把將我推開,罵道:“你沒看見你兒子都害羞
比如小編的一位女性朋友,她跟母親一直不親。她的母親是個嚴肅、苛責的人。為了取悅母親,她一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工作中,一定要做到很好才行。生活中做一件事,往往也要反復檢查。她不能出錯,出錯了等待她的就是批評、指責,是母親冰冷的臉,以及不被愛的絕境。 也因此,她習慣性地控制著自己生活中所能夠控制的一切。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一樣忍不住去掌控一切。于是,親子沖突不斷。于是,她一直忙于應對,疲憊不堪。 她就像個能夠搞定一切的鐵人媽媽一樣,始終努力撐著,企圖讓她的生活按照她所計劃的進展。唯有當事情照她所想、朝著盡可能完美的方向前進之時,她才覺得開心。 就好像她所做的一切,都只不過是為了讓別人看見。就好像,她的生命不過是為了別人而活。可是,她的身體出問題了。 我問過她: 如果拋開別人的眼光,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樣子?
正所謂閱讀影響孩子的一生,在閱讀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和孩子互動,讓孩子體驗“讀”、“玩”、“發現”、“想象”等各種各樣的情境,米琪從一出生我就每天堅持帶她閱讀,在這過程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好處,不僅母女情感更加深厚,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和想象也更加開拓。讓我覺得這些年的堅持沒有白費。我也從此愛上了繪本和漫畫,經常自制繪本給陪孩子閱讀。以后可以教大家哦。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套培養孩子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的童書《寶寶的第一本躲貓貓游戲書》,也是我個人認為最為經典的一套啟蒙繪本。話不多說,進入主題,給大家解讀吧。 暢銷不衰的經典之作美國最大的少兒出版機構——學樂出版社評選為“100本最偉大的兒童書” 美國最受家長和寶寶歡迎的幼兒玩具書 連續14年雄踞美國亞馬遜童書總榜前100名,0-3歲童書第1名 美國銷售超過100萬冊,歐美父母首選的寶寶互動益智玩具書 這套書的第一輯自從2
“在所有這些喧囂奔忙中,有些憂慮其實家長可以放手“ 臨床心理學家戴維·帕米特博士說(David J. Palmiter Jr.);他還是《工作父母和美滿家庭:10個策略幫助改變》一書的作者。他提出要忘記工作生活平衡的理念,那不存在。因為你們兩人都要工作而使孩子受到冷遇的擔憂?他說那也沒有證據支持。事實上,上班族父母所擔心的許多問題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他提出,培養心理彈性是不該忽略的大事。 心理彈性有多重要?它可能對健康有長期影響。發表于2016年2月1日的一項關于心臟的研究發現,心理彈性得分較低的年輕人有多40%的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得高血壓。所以你該如何教你的孩子有彈性,特別是當你時間有限的時候?不妨試試下面的技巧。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管理好自己 不要只長按成績 當生活變得忙亂,父母往往會長按“跟孩子一起做的收益率最
2歲辦畫展,4歲賺百萬,看藝術家是怎么養閨女的 一個9歲的澳大利亞小姑娘Aelita,從小用顏料把自己搞得臟兮兮,但是她的爸媽帶著一顆淡定又寬容的心,讓她在藝術的殿堂中獲得了快樂和自由,甚至還賺了幾百萬! 藝術家爸爸Michael Andre說,那天他正在家里畫抽象畫,9個月大正穿著尿布的女兒爬到他的畫布上,用手指沾上顏料畫圈圈打手印,把自己弄成了一個小丑。她爸爸覺得這實在太有趣了,而女孩Aelita的畫畫生涯也就這么開始了。 在父母的“縱容”下,Aelita完全是在自由創作。她爸爸更說:“我不想教她成人世界的東西,她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于是Aelita在家簡直翻了天,各種潑、噴、抖、甩,畫出了一幅幅我們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的抽象畫。
補一下閱讀習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曾經說過:“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閱讀不僅能使某些學生免于考試不及格,而且還會發展學生的智力。‘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補一下聽課習慣 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
很多父母都重視孩子認字、繪畫能力的培養,但對數學能力的培養往往都覺得無從下手。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數學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又不希望孩子過早地接受加減乘除的訓練。 這其實是我們對數學的誤解。把數學能力局限在了算術能力,這是很片面的。數學和算術其實是兩碼事,真正的數學能力是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現在有些早教班教孩子的珠心算,將3+2=5、1+2=3等算數當作圖譜讓孩子硬記住,讓孩子一看到或聽到某兩個數字的計算,就能條件反射地說出答案。 而“3”是什么,“2”是什么,他們都意味著什么,“5”在數軸上所處的位置在哪兒,孩子都不懂。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曾大聲疾呼,我們十幾年的數學教育,只是讓學生學會了計算,而沒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數學。 學算術也不用學算得如何快。過去我們有珠算,現在有計算機,人腦算術無論如何也比不過計算機算得快。數學邏輯智能所說的
【讀重于玩】對于三歲半的明明來說,似乎請媽媽讀書或講故事,比玩玩具更重要一些;偶爾的晚餐后,看時間也不早了,而且媽媽也比較累了,就與小朋友商量著說,“今天晚上不讀書了吧,你玩玩具吧,等下就要睡覺了,媽媽也想休息一下”。但...十有八九,明明是肯定不同意的,一定會大叫,“媽媽不累,媽媽坐在沙發上講,也可以休息,我不想玩玩具,我想聽故事”。好吧,既然明明這么說了,媽媽也不好再推辭;而且,媽媽為其讀完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明明真的是特別開心。 【軟硬兼施】一本有點厚的書里面一共有4個小故事,晚餐后明明便拿來這本書請媽媽講,但眼看著洗澡睡覺的時間到了,書也只講了一半(兩個故事),媽媽于是提議,“咱們在這里夾個書簽,明天晚餐后再接著講”?明明不同意,軟硬兼施地請媽媽一定要講完再洗澡,而且是磨了一個故事又一個故事。明明的“軟”方法,是對媽媽又抱又親的,而且還以一副賴皮的口氣說著,“媽媽,
三只小豬 這是一個從祖輩傳到我們下一代且不分國籍不分年紀都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光封面的圖案就超級可愛。 連書編冊都有很精致的設計, 增添許多質感 打開書本更是令人驚呼,從上面看下去就知道每一頁花了多少心思去裁剪搭配出立體的效果,連我都好奇這到底是怎么去搭出來的。 不是標榜360度立體繪本嗎?沒錯,就是把書的緞帶綁在一起后。就變成一本不需要手拿就可以環繞著的360度童話立體繪本啦! 是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故事, 只有六頁的好處是孩子不會容易失去注意力聽沒幾下就跑開了, 反而可以借著一起共讀的機會快速地講述故事內容。 不要小看這六頁, 我一本可是東加西添的天南地北黑白加起來可以念滿久的呢! 我最后有利用故事的內容告訴胖胖:
分享一個小故事:茜茜兩歲多了,每天除了睡著之后,其他時間是一刻也停不下來。 這天,她看到媽媽正在摘青菜,于是搬了一張小板凳,有模有樣的學起來。雖然把葉子和菜梗弄的到處都是,可是茜茜卻非常的賣力,旁邊的媽媽此時只是微微笑的看著茜茜,并時不時的糾正茜茜的做法。 奶奶跑進來,看到一地的菜葉,拉起茜茜就說:“小祖宗,別玩啦,走走走,奶奶帶你去看動畫片,你媽媽還要煮飯呢。”此時茜茜可不依,媽媽示意奶奶不要拉走茜茜,讓她玩,奶奶嘟囔一句“就知道你慣著她”就出去了。 媽媽轉身問茜茜是不是要學著做飯?茜茜很高興的點著頭,于是媽媽開始教茜茜怎么摘菜,怎么把不要的部分去掉,怎么摘的均勻......摘好之后,還帶著茜茜一起洗菜,雖然茜茜期間在玩水。然后又教茜茜舀米、洗米、煲飯等,等一切就緒之后,茜茜高興的說:“媽媽,媽媽,我會做飯啦!”媽媽順著茜茜的意思:“那你去告訴奶
用商量代替威脅 豆豆想玩牛牛最喜歡的玩具消防車,牛牛卻把玩具車從豆豆的手中搶過來,他的故事書和積木也不讓豆豆碰,他把這些玩具緊緊地抱在懷里。 你可能會這樣做 牛牛媽在他們中間調和:“牛牛,你要和豆豆一起玩,否則下次他就不再和你玩了。” 更有效的方法 這樣的威脅對孩子是不起作用的,因為他們無法理解。大人應該在其中起一個溝通中介的作用。試一試幫助他們組織語言,比如對豆豆說:“你問問牛牛‘我可以玩什么玩具’。”把范圍擴大以后,兩個孩子分享玩具的概率會提高很多。哪怕是牛牛讓出了他不喜歡的一本故事書,但走出了這一步,會使他接下來更有可能把玩具消防車拿出來共享。 如果牛牛完全不做讓步,那么你可以說:“牛牛,你什么都不愿意拿出來與豆豆一起玩嗎?這樣可真不好。豆豆,我很想給你一個玩具,但是這些玩具都是牛牛的。”這是暫時減緩沖突的
小時候總以為媽媽是無所不能的,什么都不會的自己總覺得媽媽就是能拯救宇宙的超級英雄: “媽,我想吃你做的紅燒肉了。” “媽,我那件藍色裙子在哪兒呀?” “媽,我衣服扣子掉了,快救我!” 直到真正當了媽媽,才明白,媽媽的無所不能都是因為愛。 原來我的堅強因你而起 老公總說我嬌氣,甚至懷孕的時候,因為忍不了身體的不適反應我一度鬧著不要孩子了,那十個月真是我生命里最痛苦的經歷。直到寶寶順利降生,我像是剛和死神做過頑強搏斗一般疲憊,只見老公對我滿眼崇拜:“老婆你太偉大了!你就是我偶像!”我才忽然明白,媽媽的堅強,是因為對我滿滿的愛。 大廚養成其實暗藏“心機” 寶寶兩歲的時候,整天跑跑鬧鬧的不消停,飯也不好好吃,一會兒看不住就離開飯桌跑去玩兒了。為了讓寶寶好好吃飯,不挑食,我每天
不知從何時開始,“英語啟蒙”這件事,成了很多父母的心上大石,似乎若沒有在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天,給他們開始英文學習,那么肯定會落在起跑線上。 孩子已經快一歲了,是不是來不及啟蒙了?孩子一歲半了,給他讀書最多就能坐住聽一本就不喜歡了,是不是我把黃金時間耽誤了?我每天都給孩子講不同的英文故事,可是她聽完既不會讀更不會復述,我都講了那么多本了,得講多少本才能看見效果啊? 孩子都四歲了,從出生就隔三差五給他磨耳朵,可是到現在還是什么都看不懂也聽不懂,就愛聽中文故事,不喜歡英語,我應該怎么辦?我和老公英語都不好,特別是口語,怕教壞了孩子,不教又著急,想來想去還是在拖著,好心塞。 形形色色的問題,困擾著我們這一代焦慮的中國父母。 然而,英語啟蒙是否一定要從出生的一刻就立即開始?沒有及早開始是否就錯
母親節 這個特殊的日子本也屬于她們,但很少人能想起她們。 她們渺小到常被忽略, 但同時又偉大到讓人心生敬意。 雖然來自不同地方,從事不同職業,分布在不同年齡, 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單親媽媽。 有一種辛酸,叫單親媽媽 幸運的女人是相似的,不幸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每一個單親媽媽的背后,都有一本值得翻閱的故事。 ? @匿名用戶(98年單親媽媽): “現在懷孕快兩個月了,孩子爸爸93年的,說他事業剛起步不想這么早當爸爸,然后他和我分手了。” ? @ganen愛你寶貝: “懷孕的時候自己去做孕檢;懷孕快8個月老公住院,一個人照顧老公;房子到期自己找房子搬家;生孩子的時候因為老公身體不好自己走上手術臺,生完自己走下來;孩子不到12個月老公去世,現在單親。” ? @小小麻麻726: “我22歲時與
教孩子認知數字 第一步、第二步…在玩桌面游戲的過程中,免不了要接觸數字,雖說明明早已認識了100以內數字(中英文),那么爸爸在游戲中就對數字做了手腳,不是從1開始,也不是依次進階,而是從100或1000開始,然后跳著來,如125、1050、250、1450......這樣一來,在游戲的過程中,明明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成百上千的數字。 簡單計算 在擲骰子的過程中,爸爸先用一個,為的是讓明明熟悉骰子的每一面都是代表數字幾,然后便加大難度,兩個骰子一起來,識別數字的同時,也可以學習簡單的加法,比如說,明明擲了一個3和一個6,那么爸爸就會教小朋友3+6=9,這樣一來,同時擲兩個6面的骰子,明明也就把12以內的加法學會了。 分辨多少 游戲的結局終歸有勝負之分,輸贏的判定標準則是,誰面前的積木和卡片多,
在子宮內的聽力發展 胎兒即使還在媽媽的子宮內,已經可以聽到聲音和音樂。事實上,以未出生胎兒的各種感官來做比較,聽力是發展得最完全的一個。從懷孕第十六周開始,胎兒已經能夠對接收到的聲音作出反應;而從第叁十周開始,他們的耳朵已經完全形成。胎兒偏愛一些低頻率的聲音,如媽媽的心跳聲、爸爸的聲音或沙灘的海浪聲。 若將手放在肚皮上輕輕移動,妳會感覺到胎兒會隨著這些舒緩的聲音而移動。相反地,高頻率和突然的聲音會令寶寶「跳」起來。 胎兒對于音樂亦會有所反應:當妳聽音樂時,他的心跳會改變,身體亦會開始移動。他們偏愛一些柔和的旋律,并特別喜歡鋼琴的聲音,不妨嘗試聴聽蕭邦的夜曲或是巴赫的序曲。 新生兒喜愛音樂的耳朵 由出生開始,寶寶對音樂已經很有反應。給寶寶再次聽那些妳在懷孕期間經常聽的音樂,他會輕易地認出這些是曾聽過的音樂,妳可看
容貌崇拜是社會對女人的一個詭計 語詞的含義總在變化。可近幾十年中文人稱的進化速度之快,恐怕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小姐、同志、老板、老師這些早已變異的稱謂大家已見怪不怪。最近一波被糟蹋的詞匯是帥哥、美女、男神、女神。無論達官貴人,販夫走卒,都在滿大街如此互相叫喚著,答應著。一時間仿佛神州已成了神仙國度,各個都羞花閉月,玉樹臨風。 無論是否與事實相符,這些詞匯的新用法在反復灌輸一個信息:就是你的容貌,真的很重要。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這種容貌崇拜對于女人的影響巨大。男人總可以說,對他重要的是才華和能力。即使是丑得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的男人都會欣然接受“帥哥”的稱謂,因為他并不真的在意。而認真的叫一位容貌不甚佳的女人“美女”似乎就是一種懲罰了。容貌欠缺的女人,無論內心再強大,面對突如其來的“女神”的稱呼,多少會有一絲隱隱的不安。
寶寶小氣且霸道,實際處于物權敏感期 問:2周歲的寶寶最近非常霸道,把自己的東西看的特別緊。別說分享給其他小朋友了,有時候連父母都不給碰。有時候看上別的小朋友玩具,會直接上去搶。這種情況,大人要怎么辦才好? 解析:每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總覺得自家孩子小氣霸道。其然不然,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只是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只要家長幫忙順利度過即可。 首先,家長要尊重寶寶的物權,不要隨便丟棄和處理寶寶的物品。幫助他們形成所有權的概念,分清哪些東西是自己,哪些是別人的。其次,家長要向孩子灌輸“借”和“還”的概念。自己的東西可以自由支配,但他人的東西必須要征得別人的同意才能使用。借用期間要保護好對方的物品,并且一定要歸還。最后,引導寶寶學會分享,讓寶寶了解自己借出去的東西還是會回來的,這樣寶寶更容易接受把自己的物品和別人分享。 寶寶總調皮搗蛋,其實渴
1、所有的興趣班課程都必須先試聽。作為一個有多年教育行業經驗的人,我堅持所有的課程必須先試聽,哪怕別人說得天花亂墜,我也堅持一定要親身感受課堂。試聽有兩個目的,一是我需要考量授課老師本身的素質及教學模式,二是尊重孩子的感受,試聽后一定要孩子自己喜歡才會考慮報名。女兒2歲多的時候我曾給她試聽過一個音樂課程,說實話,就課程本身以及老師來說,我個人都比較滿意,加之與該機構的負責人熟絡,當時還給了個比較優惠的價格,結果女兒不知為什么,硬是有些抵觸,試了幾次都未果,只好作罷。所以無論什么課程,女兒的感受和意見一定是第一位的。 2、課程一旦開始,沒有特殊情況,必須堅持。每次的課程報名前我們都會反復詢問女兒的意見,確定她非常喜歡,愿意學習,才開始繳費。大家一定有感覺,送孩子上培訓課程,不光考驗的是孩子,更多的是考驗父母。炎炎夏日,寒冷冬天,每周一次的課程要堅持不間斷,不請假其實并非那么
孩子的想象力訓練需要你的參與 孩子的想法是天真爛漫的,想象力是天馬行空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無拘無束的想象力就會日漸衰竭,那如何才能保持并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呢?如何引導孩子將想象力提煉為最精準的思維能力呢?這當然是有訓練方法的,訓練過程同樣需要家長們的參與。 1、鼓勵孩子多觀察與體驗生活 首先,我們要鼓勵孩子利用課余時間多讀書,多旅行,多交高人,多接觸大自然,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用思維去提煉。這樣孩子才會有更堅實的想象基礎和更豐富的想象素材。 2、保持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未知的領域太多,感興趣的東西也很多,什么都想一探究竟。這個時候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保持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一探究竟。我家歡歡有段時間很喜歡觀察小動物,看見螞蟻搬家,能夠蹲在地上觀察個半天,很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