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培養完全的人格 說起蔡元培(1868—1940),他有很多頭銜: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北大老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而最被人稱道的,或許就是他在主持北大時推行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現在的北大元培學院就是紀念這位老校長的。 作為教育家,蔡元培認為——要注重培養“完全的人格”,充分發展個性,這就要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來達成。不過,大家都說“教別人的孩子容易,教自己的孩子難”,那么作為教育家的蔡元培是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的呢? 先來說說蔡元培的家庭情況:結過三次婚,原配王昭、第二任妻子黃世振、第三任妻子周峻;長子阿根早夭,次子無忌,三子柏齡,大女兒威廉,小女兒眸盎,四子懷新,五子英多。其中蔡無忌(1898—1980)是著名的獸醫學家,蔡威廉(1904—1939)是杰出的畫家,可能很多人聽說過。 總的來說——面對這么多孩子
個人生活技能 獨立穿衣、洗澡,準時上床睡覺; 不需要家長提醒自己起床; 會鋪床、疊被、裝枕套、疊衣服; 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 學會做家務 學會洗簡單的衣服; 能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會燒水,做點單的飯,比如煮面等; 幫助家人擦地、清理洗手間、丟垃圾。 認識并使用錢 餓了知道在超市買食物; 坐公交車投幣;會買學習用品...... 用金錢可以做很多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生存技能。 科學技能 會播接打電話和手機,會發短息; 會操作使用電腦,會打字、會上網搜索信息;正確使用電視機、空調、洗衣機等電器; 會看地圖、辨別方向,學習簡單的科普知識和常識。
有專家認為,識字對學齡前兒童來說太枯燥、太抽象,在幼兒階段不應當進行識字教育,識字應是小學教育的任務。教育家盧梭也認為幼兒過早識字毫無意義。 而美國心理學家推孟在“天才發生學”的研究中指出:有44%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都有5歲開始閱讀的經歷。 都是專家,但是論調完全不同,家長們做何選擇呢?我接觸很多父母,他們所持的觀念也都不太一樣。有的父母覺得孩子早識字好,對孩子的智力發育好,甚至有的父母還會將識字多少作為和其他父母攀比的籌碼;而有的父母擔心識字多會影響孩子智力的發育。那到底什么時候開始識字好呢? 3~4 歲,是孩子對圖形直覺最敏感時期,而漢字是由象形字發展而來,所以3~4歲讓孩子接觸漢字比較好。比較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想兩歲開始教孩子認字,也未嘗不可,只是方法要得當。通過和孩子一起讀繪本,教孩子認廣告牌等都可
教你的孩子處理人際關系,不算早了! 與他人溝通、合作和協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社會素質,它要求孩子自我控制、自我激勵、認知他人,培養容納性人格,學習建立積極的伙伴關系。 心理學家認為,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關系,是孩子學習人際交往技能的第一步,它和朋友、同學、同事等社會關系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這本書選取了阿米和妹妹小粒的一次太空行動來表達這個主題。 在故事的開頭,阿米對同伴有各種不滿,她覺得小粒能力不夠,態度也不認真,認為妹妹起不了什么好作用:“你這家伙除了唱歌,就只會搗蛋,別給我添亂就好了。” 果然,妹妹很快闖了禍,搞錯了飛船航向。 阿米非常生氣,她這樣評價妹妹: -“像小粒這樣亂來,才當不了宇航員呢。” -“這次如果找不到彩虹星,一定是小粒的錯。” 大家覺得
下面是一位心理學媽媽的經驗,下面叫她木木媽吧。她可以將前一天老師恨得孩子咬牙切齒,扭轉到第二天老師撫摸孩子頭發百般憐愛,這媽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借鑒人家的經驗,能少走點兒彎路,學習一點心理學,能幫助各位爸媽更好地解決問題呢。 某天,木木趁爸媽沒留意,將一副太陽眼鏡帶回學校了。上課的時候,木木把太陽鏡拿出來放在臉上擠眉弄眼,弄得課堂上的其他小朋友哄堂大笑。老師很生氣,搶過木木的太陽鏡直接丟出窗外(課室剛好在1樓)。木木走出門剛撿回又被老師再次丟到窗外,一直這樣重復了4,5遍,到放學時,木木一直在座位上哭。 木木媽來接放學時,班里的小朋友爭先恐后跟她說事情的經過,如果自己的孩子被這樣對待,相信沒有哪個媽媽會不難過。她讓木木和其他同學到室外玩耍,自己在教室內等待老師。 沒多久老師來了,木木媽跟老師打了聲招呼,老師冷淡地回應:“我還有事呢。”
學習禮儀的第一步就是從父母做起,首先調整父母的心態。為什么我們看到每個孩子不同的表現,會說這家孩子有家教,那家孩子沒家教呢?教導始于家庭。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最好的地方就是家里,所以教導孩子學習禮儀也是從家開始。 首先談到的是人的兩種心態:難民心態和豐盈心態。這方面,我想每個中國人深有體會,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因為資源有限,總是想法設法的要和別人競爭。就連平時排個隊也總是想法設法地往前擠。講員特別強調,我們要走出難民心態,擁有豐盈心態,愿意與人分享資源。 孩子多大學習禮儀呢?是從孩子能明白父母的意圖開始。一兩歲的孩子就可以培養他的就餐禮儀。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心理發展特點 把0-12歲的兒童分成四個階段,詳細的講解了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父母需要在此階段幫助孩子建立的
煩惱1:給寶寶看繪本,可是他不是舔就是咬,根本不看啊!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一個階段,喜歡把什么東西都往嘴里塞,這是他在用嘴來探索世界。寶寶舔、咬繪本,說明他對繪本感興趣。這個階段總會過去的,你可以給他準備一些能自由舔咬、結實的卡片書,或是可以清洗的布書。 煩惱2:自己一直在那兒翻頁,好像并沒有在讀! 你要高興,這說明他已經到長大了,可以自己翻書了。翻書其實是寶寶玩繪本的方法。翻書可以讓寶寶的手指更靈活,你應該為這種成長而高興。讀繪本的時候,不用一定非要從頭到尾、讀到最后,跟寶寶一起翻書,也是件很愉快的事情。 煩惱3:每本都是翻一下就扔了 小寶寶能集中注意力看繪本的時間最長也就2~3分鐘,所以你可能會覺得他不感興趣,翻一下就換另一本,其實,寶寶有自己喜好,也許他只喜歡這一頁,看到這一頁他就滿足了,然后又去翻別的繪本。你可以對他說:“這次我
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記得看過一個電影有這樣一個片段,夫妻感情不合很愛吵架,但無論多么生氣都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在女兒的面前吵,每次都回到房間鎖上門然后打開音樂,各種打架摔東西,女兒看不見也聽不見。先不說這種愛吵架的家庭對孩子好不好,但是這個做法就很贊。對每個孩子來說,父母經常當著自己的面吵架,絕對是他最恐懼的童年記憶。 對孩子說慌 你知道嗎?在孩子6歲之前,你從不騙孩子,他基本上會非常的相信你,相反你如果經常的騙孩子,所說的話很少兌現,那你在他心中是毫無信用可言的。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些善意的謊言,除此以外就不要騙他們了,不輕易向他們許下曾諾,許下了就一定兌現。 問孩子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 爸爸和媽媽有什么太大的區別,都是一樣的愛孩子,誰也不想承認自己愛孩子少一點,那為什么還總問孩子是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我們來分析一下小明爸爸的教育方式哪里出現了問題; 1.小明為什么會說謊 小明把東西摔壞了,為什么不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呢?小朋友都是趨利辟害的,當他把玩具弄壞之后,他內心肯定是不舒服的,他說謊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怕爸爸生氣,而是擔心爸爸生氣遷怒到自己; 2.小明為什么再次摔壞玩具 小明摔壞玩具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小明年紀小,過于頑皮,對物品的管理能力不足;二是爸爸的話語在小明的心理造成了陰影,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越擔心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越會發生。小明心里面有了這些想法,越小心越容易犯錯。 3.小明為什么變成了膽小怕事,畏手畏腳的人 小明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爸爸的教育,小明擔心自己犯錯,會讓爸爸不高興從而遷怒自己,當他表達自己的愛好的時候,爸爸滿足了他,可是他因為年紀太小沒有守護愛好的能力,所以小明變
為什么要選擇涂色 1、涂色所選內容,線條都相對簡單,而且循序漸進分為一筆、兩筆、簡筆、涂色,這樣的設計使剛剛拿起小畫筆的少兒容易盡快掌握基本要領,從而提升學習興趣。 2、涂色選材廣泛、內容豐富,分類細致而合理,條理清晰,使剛學畫的孩子能夠很輕松地掌握技巧,很快的完成。 3、涂色在學畫的同時,少兒還可以在書中的圖像上涂上自己喜愛的顏色,一書二用。 亂涂色的原因 有的孩子是不知道如何涂色。常常是畫出一樣東西來,猛涂許多顏色。顏色和原來的線條混在一起,就很亂了。有的孩子可能是個性比較粗獷,涂色的隨意性強,或急于求成。他們只想快涂完,不管輪廓線在哪,隨意涂色,就把畫面涂亂了。有的孩子總愛使用深色筆來涂,這樣深色就把原來的輪廓線蓋住了,畫面也就比較亂了。還有的孩子總認為自己的畫不好,缺乏自
明明所在的班級中,有一半的小朋友今年9月份就要成為小學生了,于是幼兒園為了小朋友們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戰,從三月份開始,便給這些“大齡”同學布置家庭作業,周五將作業帶回家,下周四再交回去,也就是說,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可以完成。對于三歲的明明,媽媽的主張是玩,而爸爸則說要學,經不住爸爸的軟纏硬磨,于是媽媽也要求幼兒園老師為明明準備一份家庭作業。 第一次領回作業的明明,到家后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先完成家庭作業再吃飯”,好吧,習慣的培養要從開始做對、做好,小朋友的這種精神一定要鼓勵,其實也就是不到10分鐘,明明就完成了,而且還完成得非常認真仔細。隨后的幾個星期,也都是如此,媽媽想,一份簡單的家庭作業,教會三歲小朋友的,不僅僅是作業本身,而是一種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孰重孰輕】記得媽媽剛開始小學生涯之時,第一天放學,媽媽的外公就告訴媽媽,“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把作業寫完,然
在美國有兩個經濟學家,一個叫尤里·格尼茨,還有一個叫約翰·李斯特。他們有一個信念,作為一個經濟學家,不管做出什么結論,最后都要靠實驗來檢驗真理。比如你說股市是個大牛市,會上一萬點,那么你就押上100萬,如果到了就給你200萬,如果不到就沒收,看你還敢瞎BB。 當然,他們不玩股票,他們是有理想的青年,他們想用自己的知識來改變世界,尤其是改變窮人的命運。 他們想到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怎么樣改善孩子的學習成績。 方法有很多種,比如內在激勵:“孩子,爸媽省吃儉用供你讀書,你一定要爭氣”……“天才就是99份努力加一份聰明”……“來孩子,我給你講講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還有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當然,你知道的,這些通常沒什么卵用。 兩位經濟學家想到一個很俗氣的辦法,拿錢砸(獎勵)他
遵循孩子的生長規律 讓孩子遵循自己的生長規律成長是所有早教機構都共同遵循的一條主導線。通過各種途徑我們也能很全面的了解到孩子各個不同時間段的特點。那么,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多細心去觀察孩子當下的行為是屬于什么情況什么原因,應該給他提供什么樣的環境、尊重接納孩子的性格特點。當你做到這幾點以后,你就會慢慢的更清晰你的孩子需要什么了。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其實只有一句話:不打擾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好方式!孩子玩或操作玩具、教具時,父母只需要作為前期正確的動作示范,然后安靜的觀察孩子,他發出求助信號時給予小部分的幫助。讓孩子自己去反復嘗試,不斷的積累經驗,最后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個過程孩子不斷的思考、動手,他的大腦就得到了正面的發展。在早教機構里的認知操作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老師都是示范和觀察的角色。過多的教和指導會影響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是啊,學地理到底有什么用? 地理到底是什么樣的學科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弄清楚地理到底是什么樣的一門學科。 地理學被稱為“科學之母”! 當今的地理學分為人文地理(HumanGeography)和自然地理(Physical Geography)兩大部分。 人文地理,是有關人類文化和地球上位置相關的地理知識。人文地理研究語言、宗教、食物、建筑風格、政治、交通系統、經濟、人口及統計學、農業等等相關范疇。 自然地理,是有關地球的自然特性的地理知識。自然地理研究水、空氣、動物、地球環境(例如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重點在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環境,而非地球內部。 孩子們學地理到底有什么用處 孩子們學習地理,不僅僅因為這是一門學科,一門科學。沒想到,學習地理,竟然對孩子的人生
理財教育*把硬幣放進一個塑料瓶/儲蓄罐/玻璃瓶,讓孩子搖動瓶子,傾聽硬幣發出的聲音,觀察上下跳動的硬幣。 *把硬幣放進水中,看看是不是會下沉。 *把硬幣嵌入橡皮泥,看看橡皮泥上硬幣的圖形。 3 ~ 4 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很好的注意力、時間感和計數能力,分不清大小,也不能耐心等待。他們的抽象思維也沒有形成,因此,常常認為“大的東西更值錢”,開始意識到買東西需要錢。由于喜歡立馬看到結果,因此,一有錢就想用,讓他們存錢很不容易。理財教育*把硬幣給孩子玩,學習識別硬幣的大小,讓他們數有多少個。*在家中做“尋寶游戲”,讓孩子找出硬幣,并讓孩子把找到的硬幣根據幣值分類。*玩“購物”游戲,買賣物品。比如,讓孩子從媽媽那里買書、買糖果。父母和孩子討價還價等。*帶孩子去超市,在付款處,讓他們幫著數購物車中的物品,練習數數。* 讓孩子明白有些東西不能用金錢衡量。比如,和朋友共
晚上寫作業,發現小兒子抓耳撓腮,我問他怎么了,他也不說話。被逼急了才小聲說涂改帶被弄壞了。一想到在學校他也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完不成作業,我就氣不打一處來。 問:“爸爸昨天不是剛剛給你修好嗎?” 兒子低聲說:“今天又被同學摔壞了!” “還是上次那個同學嗎?” “不是”兒子聲音低到幾乎聽不見。 “他是故意的嗎?”我厲聲問。 兒子先搖搖頭,又點點頭,然后就一聲不吭。 “就是因為你遇見任何事情都不表態沒有立場,所以別人認為你好欺負,才總是損壞你的東西。你自己都無所謂,別人當然更不在乎你了!” 我控制不住自己開始說教。類似的事情太多了,最近買了三個涂改帶,帶到學校就丟了兩個,沒幾天又壞了一個。又買又壞不斷重復,他的東西不是丟失就是被損壞。偶爾的丟失和損壞我能理解,小男孩難免頑皮淘氣,可是總是他的
妞兒,你有沒有發現,咱的小寶寶們都是憑心情做事的?而且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理由越來越多,總是愛跟媽媽唱反調。 當寶寶不愛吃飯時,當寶寶發脾氣時,當寶寶動手打媽媽時,當寶寶哭鬧不休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小惡魔”呢? 兒童教育家羅玲曾經說過,因為孩子的思考方式和咱大人不一樣,所以他們對說教打罵很厭煩,他們更喜歡帶感情,有趣味的溝通方式。很多話,如果以故事的方式和孩子講,對他來說才是有意義的、才有效果,他才聽得懂。 比如關于孩子吃飯,就有兩本對比明顯的繪本,說明了為什么大人說再多孩子都不會聽,而只要方法對了,無需多說,再熊的孩子也會乖乖就范。 咱先來看看當遇到孩子不喜歡吃的食物時,父母通常是怎么做的呢? 在繪本故事《吃掉你的豌豆》里,媽媽為了讓黛茜把豌豆吃下去,開出了許多誘人的條件,比如:吃完就能夠吃冰激凌、可以晚點
媽媽帶來的安全感有益孩子一生的成長 孩子兩歲前,若能有母親的全天陪伴,那是最好的,因為母親帶給孩子的安全感可以幫助他大腦很多認知功能的發展。從前,東南亞國家的婦女下田勞作時,習慣把孩子背在背上一起干活。與現在的孩子比起來,那些孩子被拘束在母親背上,好像刺激不夠,但是這些孩子成年后,都沒有情緒上的問題,也沒有認知發展上的缺憾。研究者認為,這與安全感有關,在母親背上的孩子是最有安全感的,而童年的安全感之所以至關重要,是因為它甚至會影響到孩子成年后對挫折的反應。孩子在母親背上所看到的正是他未來要生活的環境,耳朵所聽到的正是他未來要講的母語,這些刺激正是遠古時代,我們祖先大腦在發展時所接受的環境刺激。同時,研究發現,母子在肌膚接觸時,大腦會分泌催產素,這對嬰兒大腦神經元間突觸的增長,及神經的連接都有很大的幫助。 安全感促進大腦發育,2歲前是關鍵期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在上活動課程之前有不情愿的行為,甚至是當眾哭鬧的表現,家長們或是出于對孩子意志力的培養考慮,或是顧忌自己在眾人面前的顏面問題,通常都會先是極其嚴厲地教育一番,然后就直接推給老師。而絕大多數情況下,由于幼兒自主的意識并不是特別強,即便是再不情愿,如果爸爸媽媽態度堅決,孩子最后還是會乖乖地去上課。 其實,這種做法其實是大錯特錯的! 如果是非運動類的課程,這樣的做法似乎還看不到傷害的風險;但如果是舞蹈、跆拳道、輪滑或者其他球類等體育活動,這樣做就實在是有點太不應該了。要知道孩子在不情愿的狀態下去運動,注意力肯定是無法集中的,因為他的心思和興趣點不在課上。而很多意外的發生都與這種注意力的分散有關。 當孩子們不能集中精力去完成某一項身體活動時,就等于在用幼小的身體去冒險。 有些孩子能通過運動很快消
先來看看為什么孩子會磨蹭拖拉? ▌孩子缺少時間觀念 由于孩子生活閱歷少,并不清楚3分鐘、1小時究竟代表了什么,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一個數字。所以往往時間到了,他們還沒意識到。 ▌大人不斷催促 孩子的專注力本來就不如成人,如果在孩子做前一件事時就催促他趕緊做下一件事,孩子的注意力反而會被分散,甚至在緊張之下不知道做什么,把手上的事情做得一團亂。 ▌不愿讓孩子接受拖拉的后果 當父母面對“孩子磨蹭”這個既定事實時,很自然地就做出了“催促孩子”、“為孩子代勞”這種選擇。于是,孩子從沒直接得到遲到的教訓,也從沒感覺到拖沓會帶來什么后果。 4個妙招讓孩子“勤快”起來 1讓孩子對時間產生緊迫感大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從10開始倒數,也可以從3開始倒數。比如“睡覺倒計時開始了,你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