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為孩子選擇興趣班而苦惱嗎?不如從孩子的長處入手! 一 些父母就會從別人那里取經,看到其他孩子學什么就跟著學什么,以致全中國的孩子都在學鋼琴。一些父母干脆在幼兒園的3年里將所有興趣班讓孩子一個一個地上 一遍,從中找出孩子的興趣點。還有的父母甚至怕孩子落后,多個興趣班一起上,周末、甚至其他晚上時間都帶著孩子泡在各類興趣班中,讓孩子累得沒了興趣。 家長如何走出誤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考量。 既然是興趣班,那么一定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選擇孩子最感興趣的班,這樣他們才會有動力堅持下來,才會有可能把短時間的興趣轉變成長時間的、甚至是終身的興趣。 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一定要上興趣班,許多孩子的興趣并不是在興趣班中培養出來的。相反,時下的興趣班不一定能夠達到培養興趣的目的,急功近利,總想讓孩子學到一些東西,但是用的教育方法不得當,給了孩子
很明顯,獎勵不僅僅是獲得更多的物質,而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和塑造,西方國家的獎勵避免了以物質驅動孩子,更多的是以責任感、榮耀感,集體榮譽,成就感,自主選擇,獲得更多的自由來驅動孩子,幫助孩子建立的是內在的驅動力。值得學習和借鑒! 1、坐老師的座位;——體驗權威感和榮譽感 2、照顧1天班里飼養的小動物;——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3、和他喜歡的人一起午餐;——享受自主選擇的權利 4、教師給學生家長打表揚電話;——與家長分享進步和成就的快樂 5、排隊時站在最前面;——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榮耀 6、減少作業量;——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殊權利 7、挑選午餐音樂,讓學生從家里帶來磁帶或CD;——享受自主選擇快樂 8、把班里的錄音機帶回家一晚;——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權 9、使用彩色粉筆;——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與眾不同的榮耀
60秒停止壞行為 寶寶太愛調皮搗蛋是一個讓家長很頭疼的事情,怎么樣制止正好玩在興頭上的寶寶呢,想要停止孩子的壞行為,這里所介紹的60秒訓練計劃,其實并沒有一個嚴格的時間限制。相反,它是一個總體的步驟和戰略。需要父母注意的是,在這60秒里,你關注的不應該是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是你自己的反應。而且最關鍵的是,在這60秒里你必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0~10秒——快速行動 當你看到孩子在墻上畫畫,或者兩個孩子在滑滑梯旁抱在一起打成一團,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拿走畫筆或者把他們分開。不要期待你說一句“停止”,孩子就會乖乖服從。 “安全永遠是第一要務”,所以如果你看到孩子有任何潛在危險,你需要馬上行動。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必須把孩子手里的“破壞工具“拿走。如果有必要,帶孩子離開混亂的現場。此外,你自己如果也離開現場,可能會讓你更加冷靜,而
動手學習是自然的發展 電腦游戲能提供某些程度的學習需求,但無法取代幼兒動手探索具體事物的需要。仔細觀察幼兒的發展,你就會發現幼兒動手的需要,是自然產生的,是寫在他的發展程序里。比如說:自行發展出來的吃手指,看見什么都要摸一摸等行為,都在實踐人類必須動手學習的特性。 因為相對于動手,其中一個關乎最重要的發展部位,就是大腦了!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學小提琴的人,因為大量運用手的特定部位,因此他大腦里的相應部位,就會比沒有學小提琴的人來得更發達。所以,動動手是發展的重要糧食和必需的途徑呀! 用幼兒自己的邏輯去試驗 電腦游戲有它專長的學習功能,但無法讓幼兒以自己的邏輯,去探索和試驗自己想嘗試的方向。少了以自己的邏輯來探索和試驗,幼兒就沒有機會去了解:怎么做會有什么結果?換個方向做會怎樣?多了或少了一個步驟又會如何?這步結合那步又會如何?
我小時候其實向老爸老媽撒過不少的慌,像什么: 這次考試真的比較難,大家分數都很低; 哦,試卷還沒發下來; 或者說學校要補課,其實是出去玩之類的; 不過話說回來,小時候爸媽對我們說過的謊話也不少, 你肯定問過你爸媽,你是從哪里來的問題吧? 首先這個問題的的國際性答案就是:撿來的。 而且很大部分是從垃圾堆撿來的! 其實我覺得很奇怪,對于20、30年代網絡還沒有流行的年代 大家是如何做到全國通用流行答案呢?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 #你被媽媽“坑”過的謊言 # (以下內容來自讀者留言) ▼ 小時候吃饅頭吃不完,我媽媽說吃不完就扔了吧 我就特聽話的扔了 最后的結果是被暴打了一頓 我媽怪我太聽話......太聽話也有錯嗎 ? 子不孝,棍棒教,還說過我是她心肝寶貝 世界怎么美好,她卻選擇自殘... ? 小時候我媽說我是商店里撿來
今天小妹家有一對年輕的夫妻帶著七歲的小女孩來玩,夫妻兩人的素質好的沒的說,但是家長要談事沒有時間陪女孩,小妹也要去廚房幫忙做家務,小妹媽媽看到小女孩就讓給小女孩說:你自己去阿姨房間看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好不好,但是小妹家務做好了發現小女孩還在門口沒有進去,小妹就問小姑娘為什么不進去找,小姑娘說,這是你的房間,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進去,小妹就自己把玩具搬到客廳里,然后小姑娘很認真的給小妹說謝謝。 走的時候小妹想把玩具送給小姑娘,小姑娘說這是阿姨的玩具,我不要了,我還是下次再來玩吧,謝謝奶奶、謝謝阿姨。有家教的孩子招人喜歡招人愛,其實孩子的一些特征就可以表現出孩子是不是有家教。 1、餐桌上面 用餐前先在座位上等候,長輩動動筷后自己才食用,吃飯的時候不亂說話,吃東西的時候細嚼慢咽,喝湯的時候不出聲音。 2、去他人家做客
2017高中軍訓都有哪些項目 高中軍訓的內容基本都是一樣的,內容如下: 1.站軍姿,軍姿口令為:兩腳跟并攏,兩腳尖分開約六十度,兩腿挺直,膝蓋為向后壓,上體保持正直,兩肩微向后張,兩臂自然下垂,兩手微彎拇指貼于食指第二關節處,中指貼于褲縫線,頭要正頸要直兩眼目視前方,下顎微收。 2.停止間轉法,包括:稍息、立正、向左轉、向右轉、向后轉、跨立與立正、蹲下與起立。 3.行進間轉法,包括:齊步的行進與立定、正步的行進與立定、跑步的行進與立定。(也就是齊步走、正步走、跑步走三項) 4.最后是拉歌練習,學習一些軍歌和拉歌的技巧、口號等。 5.內務整理,疊被子(方塊被)等。 以上是軍訓的內容,最后進行匯報表演,也就是檢閱。 2017高中軍訓都項目介紹
精細動作能力訓練 1.玩套疊玩具,寶寶按照次序拆裝,可培養寶寶的專注能力,也會慢慢的體會到數的順序和對空間的認識。 2、學習物品或圖片的配對,先從已經熟識的物品和圖片開始,再慢接觸新圖片,讓寶寶學習配對。 語言能力訓練 教孩子記住家人的稱謂,學會自我介紹,同時記住爸爸媽媽的稱呼。2、讓孩子學會辨別聲音,讓寶寶聽一些聲音,逐漸學會辯聽,可考察一下孩子的辨別能力,3、教寶寶兒歌、注意要寶寶完全學會后再教新的,一些有韻律的兒歌可以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增加韻律感、記憶力不,還可能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認識能力訓練 寶寶對物品大小數量的認識是在對實物的比較中形成的,可以給寶寶準備各類大小質地不同的小物件讓寶寶用手看,用手摸,張口講。教寶寶認識前后上下,讓寶寶將手或者物品放在身體的前面和后面,讓寶
兒子最近突然變得很頑皮,他開始在很多事情上和我“作對”,這讓我很頭疼。不過,有意思的是,性格偏內向不太有表情的他卻在近期笑聲不斷。比如他會把小玩偶放在頭頂,然后輕輕一搖頭,見它下落,隨后哈哈大笑。又比如,我讓他親親我,他偏不,而是故意跑去親外婆,然后回頭沖我大笑,我假裝生氣,他會更高興,繼續親外婆,繼而開懷大笑。再比如,我和他聊天,我每說一句,他就會說“是的”,重復無數次“是的”,樂此不疲。 我原來以為他只是開始學會了“自娛自樂”,直到偶然的機會看到了耶魯大學40年的研究成果:兩歲這一年,培養幽默感不可錯過;而兩歲半是幽默感的最佳培養時期。這才驚覺,原來這些大人眼中的“好玩”,是小孩幽默感的源泉,我真的差一點就忽略了。 幽默感會為孩子們排除許多緊張和困擾,會讓他魅力陡增,所以麻麻們要了解他們表達幽默的方式,我們一定要好好維護并且努力營造幽默的環境。那么孩子們的幽默行為有哪些呢?看看下面
了解孩子把錢花去了哪里 他下了一個結論:目的是訓練小孩記帳,也讓他們知道不可犯規。但我為他下了一個評語:這位家長是善用小孩的自律和自省精神,培養了生活責任感,因此名為家庭理財教育,實為生活責任教育。 為何我如此說呢?道理很簡單,由于小孩必須通過記帳才能取用金錢,家長反而可以通過透明化的帳本來追蹤小孩的消費模式。小孩也因為知道零花錢都會透明,也都會被家長所知悉,因此更會自省、自重金錢的去向,間接達到自律的目的,堪稱是一大高招。 但也許有人會問,家長放任讓小孩可以隨意取用金錢,難道不怕小孩亂花錢去買零食或玩具嗎? 這樣問的人,基本上是對小孩的自制力存疑。但家長就算命令小孩不要亂買東西,小孩有可能辦到嗎?我想,連家長都辦不到逛百貨商場而不亂消費了,怎敢侈言控管小孩口袋呢? 最好的辦法是家長通過記帳來自律,而小孩也有樣學樣,如法炮制
? 麻麻不給我買零食上次麻麻帶我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小西瓜看到了在幼兒園吃過的一種零食,小西瓜也想要買。 誰知道,小西瓜一和麻麻說要買這些吃的,麻麻就生氣的說“吃完這些你就不吃飯了,不準買。”麻麻都不給小西瓜解釋的機會,就直接拒絕了小西瓜的請求。 小西瓜明明很聽話都有乖乖吃飯,沒有亂吃零食。麻麻卻不給小西瓜解釋的機會就直接質疑我了,小西瓜真的好傷心。 ? 小西瓜哭了,麻麻更加生氣所以在超市里就忍不住哭了,因為小西瓜哭了,麻麻就更加生氣了。 她說:“你哭我也不會給你買的,你要是來超市要這樣的話,我以后就不帶你來超市了。”因為小西瓜的心里并不是這樣想的,但是又無法和麻麻說清楚,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最后麻麻說:“一直哭,別人都在看著你,丟臉死了,既然你要哭,那我們就不買東西回家吧!”然后就回家了
“失陪族”父母 現在生活節很快,職場父母多數會因為工作忙碌而忽略孩子,平時主要是老人或者保姆阿姨照顧孩子為主,回到家里也很少能夠集中時間陪伴孩子,變成了“失陪族”父母。相對這種明顯的父母“失陪”還有一種就是“隱形失陪”,這種父母倒是能夠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可是多數是人在心不在,孩子玩自己的,家長在旁邊玩手機、看電視等,不與孩子游戲、互動。長此以往,會使親子之間親情淡漠、容易讓孩子缺乏信任和安全感,良好的溝通也很難實現,同時對孩子的性格培養也無益處。 生活中經常以“威脅”方式對待孩子 比如,吃飯的時候“你要是再不吃,我就要吃掉了,你可就吃不到了!”“你如果不好好吃飯,下午就別想我帶你出玩!”還有就是老人帶孩子都比較疼愛,有時候就想總抱著孩子,可是小孩子會走會跑不喜歡總被抱,有些老人就會乘機故意去抱抱別人家的小孩,故意惹得自己孩子哭鬧……
錯誤一:忽視“慣例” 生活規律和學習規律對孩子,特別是對學齡前兒童來說至關重要。當你偏離日常作息規律的時候,孩子們會感到十分困惑。如果你的孩子年紀比較小,他的行為會變得更加出格,甚至還會亂發脾氣。 育兒專家說:“如果你一會兒讓孩子做這件事,一會兒又不讓他做,他們會感到迷惑不解。” 你的孩子總想搞清楚:為什么上次放學以后,媽媽同意讓他在游樂場玩10分鐘,這次卻命令他馬上上車回家?又或者,為什么媽媽昨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陪了他10分鐘,今天卻說不可以? 解決方法: 盡量保持正常作息規律,無論是睡眠習慣還是吃飯時間。 育兒專家說,如果你家孩子的作息規則有90%以上是規律的,那么偶爾幾次小小的破例也沒有問題。 錯誤二:關注“消極面” 孩子不好的行為很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比如說,大喊
不愿意和周圍人交流 這是讓很多家長頭痛的問題。這種情況背后的原因也有很多種,比較大的可能是孩子因為經常被批評、指責,變得不愿意說話。時間長了,孩子不再愿意和周圍的人交流,他會覺得盡量少說話可以減少甚至避免被批評的幾率。 非常“自大” 有一些非常“自大”的孩子,這些孩子常以自己的感覺為中心,控制欲強且喜歡爭論。什么東西都要占有,隨時都想證明點東西,像這樣的孩子,總是想吸引別人的注意,同樣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過分依賴人 有時候明明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可他就是不愿意自己完成,非得依靠周圍的人來做。這類孩子經常擔心自己做得不好,不相信自己,找別人幫忙做肯定會比自己強。這多是因為以前孩子已經習慣家長給自己做好一切。 經常羨慕其他小朋友 總是看著其他小朋友的東西好,有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雖
我們是否給了孩子一個制造“攀比”的環境 孩子就像是家庭的一面的鏡子,所以當父母開始抱怨孩出現問題的時候,先從我們自身來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變。 比如,有沒有經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去比較?平時聚會的時候是否也當著孩子的面經常討論衣服、鞋子哪些“名牌”“最新款”? 在家里,夫妻兩個時不時談論同事朋友的居家環境、開的什么車、工作的職位高低等,這些言談之間不經意就會制造出攀比的氛圍環境,孩子可是模仿性最強的,不知不覺就被影響了。 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適當滿足 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多注意,這將為培養習慣做基礎。小孩子看見別人的玩具就走不動了,非得要個一樣的;上學的時候看見別的同學用了什么書包、文具,就跟風要買同款的。 多數父母覺得這些都不是大事,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總之就是別委屈了孩子
怎么不能比呢,我們中國人不都是這么比過來的嗎? 我小時候就一直要參加各種考試啊,我上的都是不錯的學校,很牛的高中,挺牛的大學,我的前半生就是在不停的考試和不斷的被排名中度過的。 毫不夸張地說,沒有考試和排名,就沒有我的今天! 可是莫爾老師接下來說了一句話:“小誰媽媽,你是想要一個比所有孩子都成績好的孩子,還是想要一個happy(幸福快樂)的、healthy(健康)的孩子呢?” 誰讓我是個愛思考的媽媽呢,聽了老師的話,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攀比傷害了我們的同情心 老師的話讓我想到了我所知道的兄弟倆—— 事實上,我認識的那個人是哥哥。話說這個哥哥,小時候是一枚學渣,一開始還好,他和所有同齡人一樣,是一個幸福快樂的小孩。 可是后來,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他的弟弟出生了,最可怕的是
心疼媽媽時 浩浩媽媽:冬天的時候在被窩里面,我說媽媽好冷啊,寶貝會說,你放在我腿上烤烤吧,那時候感動的我不行、不行的。。。 冉冉媽媽:每次我不舒服,女兒都會幫我換拖鞋,說這些小活兒讓女兒做就行。然后讓姥姥倒杯熱水,她給我端到床前,說多喝水好的快聽話哦! 保護媽媽時 瑞瑞媽媽:現在的小孩真是人小鬼大的,女兒雖然只有3歲,但很懂得關心人,最讓我覺得感動的是寶寶說的一句話"媽媽,我會保護你的." 軒軒媽媽:每次跟他爸爸鬧著玩的時候,只要他爸爸打我一下,他就會沖到他爸爸面前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只要你打我媽媽一下,我就會打你十下”。然后來到我面前,抱著我說:“媽媽,別怕,我保護你”。那年他才四歲。
很多信奉愛和自由的媽媽,最后都要看看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不知道有沒有父母拿到這本書直接先翻到立規則這一章,想看看怎么給孩子定規距。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加入浩途的父母直奔“立規則”這個主題而來,因為搞不定孩子了,想看看怎么能夠管住孩子,讓孩子聽話。而在共修后常常會發現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家長越界了,孩子在全力反抗;二是家長言行不一,被孩子吃定了。 有一個越界的極端例子。 倩兒四個月的時候,因為媽媽需要上班,便請姥姥來照看倩兒。姥姥從醫生那里得知倩兒的體質需要多喝水,于是上了鬧鐘,每個小時都喂倩兒喝水,還定量,倩兒不喝夠姥姥便不斷往倩兒嘴里擠水。后來,倩兒一看姥姥拿來奶瓶就條件反射似的緊閉雙唇,死活不張開嘴巴。可憐的倩兒,七個月開始便秘,需要打開塞
日前,在伊利方舟第五期兒童安全專題研討班上就出現這樣的一幕,學員、專家和志愿者從留守兒童到所有孩子的心理安全,爭論得火花四濺。不過,為了孩子安全,伊利方舟的愛心小船,不僅翻不了,反而讓所有人在爭論中看清方向,兩個“不要”成為大家的行動共識。這兩個 “不要”其實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兩個重要內容,值得所有的父母、家長和老師一起思考。 第一,不要過度解讀孩子。爭論源自留守兒童,卻又不限于留守兒童。43所學校50余名學員,通過伊利方舟“全息圖”評估校園安全隱患。結果顯示,學生身心健康特別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為普遍擔憂的焦點。不少學校的留守兒童占比超過1/3,個別學校甚至超過3/4。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留守兒童?到底何為留守兒童? 《國務院關于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推進,一些地方農村勞動力為改善家庭經
當孩子為引力波和 AlphaGo激動的時候,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近幾年,大家都對科學瘋狂起來了。 先是繼《老友記》之后,反映科學家和他們的科學家女友故事的《生活大爆炸》成為我心目中排名第二好看的美劇。我對謝耳朵那天馬行空的行為處事方式,對他口里不時跑出來的幾句術語,深深地體會到什么叫“不明覺厲”。 之后是對于科學松鼠會、果殼網的無條件喜歡,甚至去參加他們的科學聚會(唉,我跟科學一毛錢關系都沒有哇)。還愛屋及烏,高興地試用他們新開發的“在行”,約一個專家一對一指點人生。我還真的約了一位專門教人如何用講故事的方法做演講的專家,下個周一晚上,我就要跟他見面討教。 劉慈欣的《三體》流行,成為社會的熱點。連我先生以前的公司,還制作了這部作品的數字閱讀。 《最強大腦》也成為我們一家繼《中國好聲音》最愛看的節目。我女兒甚至把DR魏的那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