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商量代替威脅
豆豆想玩牛牛最喜歡的玩具消防車,牛牛卻把玩具車從豆豆的手中搶過來,他的故事書和積木也不讓豆豆碰,他把這些玩具緊緊地抱在懷里。
你可能會這樣做
牛牛媽在他們中間調和:“牛牛,你要和豆豆一起玩,否則下次他就不再和你玩了。”
更有效的方法
這樣的威脅對孩子是不起作用的,因為他們無法理解。大人應該在其中起一個溝通中介的作用。試一試幫助他們組織語言,比如對豆豆說:“你問問牛牛‘我可以玩什么玩具’。”把范圍擴大以后,兩個孩子分享玩具的概率會提高很多。哪怕是牛牛讓出了他不喜歡的一本故事書,但走出了這一步,會使他接下來更有可能把玩具消防車拿出來共享。
如果牛牛完全不做讓步,那么你可以說:“牛牛,你什么都不愿意拿出來與豆豆一起玩嗎?這樣可真不好。豆豆,我很想給你一個玩具,但是這些玩具都是牛牛的。”這是暫時減緩沖突的做法,可以讓緊張的氣氛緩和下來,同時,牛牛會覺得自己是被承認的,而且有控制權。接著,作為大人,你再與他商量:“牛牛,能讓豆豆玩你的玩具車嗎?”繼續(xù)無效的話,你可以把豆豆從所在的房間里帶開,給他一些不屬于牛牛的東西玩。很可能,牛牛會立即放棄了他的不友好姿態(tài),而和豆豆一起玩了。
用誘導代替獨斷
圓圓在院子里騎著果果的小三輪車。果果想把車子要回去,但是圓圓不搭理她。媽媽也要求圓圓把車子還回去,但絲毫沒有效果。
你可能會這樣做
圓圓媽媽攔住女兒,把她從小三輪車上抱下來,把車子還給了果果。圓圓大哭起來。
更有效的方法
圓圓媽媽在這里做了個專斷的裁判,但孩子卻從中學習不到任何東西。要知道孩子需要循循善誘的過程,你可以說:“圓圓,你問過果果愿意讓你騎她的小三輪車嗎?你現(xiàn)在還要接著騎嗎(在這里,你把沖突向圓圓描述出來,這會使她認真地對待這個問題)?現(xiàn)在的問題是,有兩個小朋友,但只有一輛小三輪車,我們應該怎么辦呢(你在降低沖突)?”這樣說過之后,你至少有一半的機會聽到圓圓說:“那好吧,我把小三輪車還給她。”
如果這個策略沒有效果,你可以繼續(xù)嘗試新的戰(zhàn)略,提出解決的建議。如果孩子還是無法決定,在這個時候,你可以說;“那好,既然你們決定不了,就讓我來決定。”
用詢問事實代替追問結果
朵朵從沙坑里“挖”到一個玩具拖拉機,謙謙把它搶了過去,兩個孩子爭執(zhí)起來。
你可能會這樣做
在一旁聊天的朵朵媽,看到朵朵哭了,開始問:“為什么哭?”
更有效的方法
這時,我們首先要問孩子:“剛才發(fā)生什么事了?”而不要問:“為什么?”因為這樣的詢問往往帶有很強的指責意味——“你看你,到底做了些什么?”你可以提詢問事實的問題——“發(fā)生什么了?誰先找到的玩具拖拉機?”來緩和氣氛,而且孩子也有能力對這樣的問題做出回答。然后,你可以說:“謙謙,你是否問過朵朵你可以玩這個玩具拖拉機?
沒有問過嗎?那你應該先問問她,現(xiàn)在先把玩具拖拉機還給她。”如果謙謙不按你說的去做,你可以逐字逐句把剛才的話再對他說一遍,這可以讓謙謙學到,在遇到這樣的矛盾時,應該怎樣去做。還可以采用交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謙謙如果要玩玩具拖拉機,就應該把自己的某個玩具讓給朵朵玩。盡管“交換”是應急辦法,但是也讓孩子學會了有補償?shù)姆窒恚@是社會交換的規(guī)則。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