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
名詞解釋 “白丁”是指曾經把丁克當作一種目標,宣稱自己決心要丁克的人,在過了一段時間后又主動放棄,意思就是說“白白地丁克了一回”。
當前都市中,突然間就出現了不少“白丁”家庭。與此相對應,在各大城市的醫院產科里,超過35歲的高齡產婦的人數也正在逐年上升。她們中的絕大部分,正是來自于那些原本不準備要孩子的丁克家庭。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夫婦最終沒有將丁克進行到底,她們也因此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而這種狀況,對母親、孩子、家庭關系及社會,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歷歷曾經是證券公司的操盤手,丈夫是政府機關公務員。他們是在結婚整整9年后,才決定要生孩子的。
1996年剛結婚那會兒,小兩口雖然也打算多享受幾年“二人世界”的幸福生活,也沒刻意想要“丁克”。當時,兩人的收入都算比較高,結婚前就在郊區買了一套小別墅,后來為了上下班方便,又買了一部小車。就這樣,快樂的日子不知不覺就持續了4年多,雖然腦子里偶爾也會閃過要個孩子的念頭,但他們實在舍不得放棄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2004年,夫妻倆終于把生孩子提到了生活日程表上,去年底,34歲的歷歷終于趕上了通往“白丁”一族的末班車:雖然胎兒因妊高癥早產,但最終還是平平安安地生了一個健康的女兒。夫婦二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就此結束了,生活重心一下子就傾斜到寶寶身上,兩個人開始整天圍著寶寶轉,喂奶、換尿布、逗她玩…… “身體上的累,還好辦,可經濟上的壓力,卻是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的。”已經習慣了有多少花多少的小兩口,現在也不得不為女兒的撫養費發愁,因為幾年下來并沒有太多積蓄。
評論?
事實上,像歷歷這樣在35歲前后才生育孩子的家庭,都會在經濟上面臨巨大壓力:孩子從出生到21歲(大學畢業)前,所需要的撫養、教育費用,對大多數家庭來講,都將是最大數額的一筆支出;而對家長們來說,35歲至55歲左右(退休前),也是其自身養老資金儲備的關鍵時期。于是,如何協調、安排孩子的養育支出與自身的養老需求,就成了這些晚育父母們的兩難選擇。如果處理不好的話,要么是不能保證孩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