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問題”奶粉引發了人們對嬰幼兒結石的高度關注。然而,相對于“奶粉事件”的偶然性,盲目補鈣、草酸、咖啡因類飲料喝得過多等習慣更讓人擔心。因為,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其實每天都在默默“制造”著孩子體內的結石。記者采訪多位專家后得知:嬰幼兒結石以腎結石、膀胱結石為主,其中大部分為鈣類結石,B超檢驗、保守治療最安全、有效。
同時,專家指出,廣東屬于結石多發地,每日多喝水、多飲湯就好比河水不斷沖刷河床,可以有效避免小顆未成形的結晶沉淀成結石,及時把它們排出體外。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泌尿外科姚友生教授、醫務科陳唐義科長
寶寶尿量減少,家長要警惕
“小兒泌尿系結石發病率比成人還是低很多的,國外統計報告約占結石總體的1%~3%,主要以腎結石、膀胱結石為主。目前認為主要是由于嬰幼兒飲食結構、代謝紊亂以及先天性解剖結構異常等原因導致。”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泌尿外科姚友生教授表示。
他介紹,小兒腎結石以腰痛、尿頻、血尿為主要癥狀,“但嬰幼兒無法清楚地進行語言表達,連痛的程度和具體部位可能都講不清楚,而且癥狀不一定典型,且大多不能配合醫生檢查,非常容易引起誤診、漏診。”他介紹,家長可根據孩子的以下表現密切觀察:如哭鬧不安、拒食、體溫升高、惡心、嘔吐等,而結石一旦損害到寶寶腎功能時還會直接表現為皮膚浮腫和尿量驟減。父母們如發現孩子小便時哭鬧不止、不愿小便,尿布有紅色即血尿傾向,應立即就醫。
嬰幼兒過度補鈣,也會導致鈣結石
據介紹,胎兒從母體得到的鈣,有99%用來制造骨骼,僅剩下1%以離子鈣的形式游離在血液中,所以從人體呱呱落地開始,就步入了每個人都不同程度缺鈣的現實,任何年齡都會面臨缺鈣,其中以嬰幼兒和老人更為嚴重。所以補鈣成為父母們每日必做功課之一。“在補鈣同時應注意蛋白質、維生素D是否也補充足量,因為它們可以促進鈣吸收。”專家指出。
然而臨床觀察發現,不少年輕家長為嬰幼兒補鈣心切,動不動就下“猛藥”,導致孩子體內鈣離子濃度增高、從而引起鈣鹽積少成多在腎臟內沉著,時間長了也可能會引發泌尿系統結石。專家表示,一旦孩子出現多飲多尿、尿頻、血尿、泌尿道反復感染等現象,就可能是鈣過量引起的,甚至很可能孩子體內已經有鈣結石的積聚。
姚友生教授指出,補鈣務必遵循適當劑量:通常2歲以下嬰幼兒每天需要400~600毫克,3~1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