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怕意外傷害,據調查,我國兒童的意外傷害率是美國的2.5倍,韓國的1.5倍,我國每年有近五萬的孩子死于意外傷害,如此之高的事發(fā)率,只有不到一半的父母意識到意外傷害的危險性, 并加以重視。 下面列舉一些常見的意外傷害正確處理辦法,掌握好了才能在最關鍵的時候救到孩子。 燙傷 燙傷是常見的意外傷害,但是很多父母仍然在采取錯誤的應對措施,比如用醬油和牙膏去涂抹,不但無卵用,還會加重傷勢,導致傷口感染,其實有時不是我們知識面窄,而是外界給你錯誤常識,有次君君在站牌等車時,看到燙傷的急救措施廣告,就是在提倡牙膏治療(這不是坑孩子嗎)。 正確處理方法 1、立即擺脫熱源,把孩子燙傷部分用流動的涼水去沖洗,不方便的部分,可以用涼毛巾來冷敷,如果有冰塊最好用毛巾包裹著,能持續(xù)降溫。 2、等沖洗冷敷十幾分鐘后,燙傷部
如果家里有寵物,那么,寶寶學走路的階段是雙方關系最緊張、最容易發(fā)生危險的時期。因為家長不僅要為寵物做好清潔衛(wèi)生、驅蟲和疫苗接種,還需要注意不讓寶寶與寵物單獨相處,以免寶寶受到驚嚇和傷害。 以家有寵物狗為例,如果寶寶不小心被狗咬傷家長該如何做呢?小面快來學習吧! 被狗狗咬傷,第一時間這樣做 沖洗傷口 如果被狗咬出血了,要馬上用流動的水中洗傷口,盡可能把病毒沖走,把血擠出去。 如果有條件,最好用20%的肥皂水進行沖洗,連續(xù)沖上20~30分鐘。 被狗咬的傷口往往是外口小、里面深,這就要求沖洗的時候盡可能把傷口擴大,并用力擠壓周圍軟組織,設法把沾在傷口上的狗的唾液和傷口上的血液沖洗干凈。 消毒傷口 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洗掉碘伏,如此反復3次。 如果傷口大量出血,盡快導致正規(guī)醫(yī)院讓醫(yī)
上周周末,王女士給女兒做了很多好吃的飯菜,女兒高興的不時去廚房看看做的咋樣了。可是就在王女士上廁所的時候,聽到女兒凄厲的哭聲,王女士趕緊出來看,才發(fā)現女兒把自己做的一鍋紫菜蛋花湯給弄翻了。 這是剛做好的湯,王女士趕緊把女兒的衣服脫了查看傷情,看到女兒的肚子、胳膊很多地方都蛻皮了,王女士急的哭了起來。這慌亂之中竟然又把女兒胳膊上面的一大塊皮給弄掉了。到現在女兒還在醫(yī)院住院,由燙傷不輕需要住院查看,王女士一想到女兒痛苦的樣子就嚎啕大哭,悲痛欲絕。 觀點分析: 寶寶燙傷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一種突發(fā)危險事件,而且處理起來難度也是很大的。有的父母不知道燙傷后的護理措施,往往會導致寶寶的傷情更重,嚴重的甚至還會引發(fā)很多的感染癥狀,直接威脅到寶寶的生命安全。 那么寶寶燙傷后到底該怎么處理呢? 1、涼水沖患處,降低
寶寶吞食異物怎么辦?今天小編整理寶寶吞食異物的5大預防措施,爸爸媽媽快來學習一下吧。 寶寶吞食異物預防措施 1、輔食盡量細碎 2、避免易誤吞食的食物 3、管理收納好生活小用品 4、藥物不要隨便放 5、寶寶玩具要定期檢查 輔食盡量細碎 寶寶在4-6個月齡時,爸爸媽媽就要根據寶寶的發(fā)育情況進行輔食添加了。這個階段的寶寶咀嚼能力還沒有發(fā)育完全,所以輔食添加要盡量細碎軟爛,已米糊和蔬果汁為宜,蔬果類輔食也最好經過充分的碾壓成泥或者用料理機攪拌,不要有塊狀食物,以免寶寶造成卡喉的情況發(fā)生。 避免易誤吞食的食物 我們經常在新聞中能夠看到,寶寶誤吞食了花生、果核、果凍等食品造成窒息或者搶救的情況發(fā)生。因此,爸爸媽媽也要注意,一定要避免喂此類食物。如果想要給寶寶添加堅
孩子誤服藥物、毒物、清潔用品的事,時有發(fā)生,尤其是藥品,很多藥片外面包著糖衣,孩子舔一舔,發(fā)現是甜的,就當糖豆吃了,結果出了事兒。還有的家長把農藥裝在雪碧瓶子里,孩子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打開就喝了一口。還有不太常見的,孩子把工業(yè)用的亞硝酸鹽當食鹽吃了的。 發(fā)現孩子誤食了藥物、毒物,首先要看看孩子意識是不是清醒,如果意識清醒,問他問題知道答應,那就趕快催吐。 具體怎么操作呢? 先讓孩子喝300毫升左右的水, 喝完以后,再用牙刷柄之類的不尖銳的東西刺激他的舌根,就是咽部,引起嘔吐,讓孩子把剛才喝的水連同胃里的藥物、毒物一起吐出來。 吐完以后,再喝水,再吐出來,反復幾次 這樣做,也叫“口服洗胃”,跟去醫(yī)院洗胃的道理是一樣的。
大年初三這天,小樂的姑父來小樂家走親戚,順便把自己的兒子圓圓也帶過來了。小樂于是就有了玩伴,和圓圓一起鉆在屋子里面玩自己的玩具。 等到快中午的時候,小樂喊著餓,于是就去廚房看有沒有吃的,看到廚壁里面有幾塊早上沒吃完的雞肉,于是小樂就辦了個凳子扒拉著去夠,一不小先把煤火爐子打翻了,里面剛燒好的熱水濺了小樂一身。 媽媽聞聲趕來看到小樂的胳膊上面燙的都起皮了,于是二話不說趕緊把平時刷牙的牙膏拿來給小樂涂抹,小樂這才算消停了下來。可是第二天,小樂胳膊上面燙傷的地方非但沒有好,連顏色都變得烏青,還腫了起來,小樂媽媽百思不得其解。 觀點分析: 很多家長遇到孩子被燙傷燒傷的時候,往往第一感覺就是用牙膏涂抹,這樣可以消腫止痛。可是現在市場上面的牙膏種類繁多,堿性、酸性、刺激性等都有,一旦使用不當就會導致燙傷燒傷面積增大,對孩子的健康帶來更
這兩天冷空氣比較足!趕緊把放角落里過冬的小太陽、電熱毯、熱水袋給準備好! 雖說這保暖三件套是好用,可是也隱藏了一定危機。孩子被燙傷的新聞也是時時有發(fā)生: 對于燙傷這件事,嚴重則奪人性命,稍輕微的讓人看著也怪心疼。當孩子被燙到,一哭一鬧,不少朋友慌張起來難免手忙腳亂,或是聽信土方,把牙膏、醬油都往孩子身上抹。 STOP!這些治療燙傷的偏方可千萬別用在孩子身上,不然很容易會造成二次傷害的! 應對燙傷,正確的做法是“燙傷處理5字真言”: 一沖、二脫、三泡、四蓋、五送。 一沖 立即用涼水沖洗至少15分鐘。目的是中和余熱,減低傷害。 二脫 沖夠15分鐘后,可以輕輕脫掉被燙傷部位的衣物,防止二次傷害。 如果衣物跟皮膚已經粘在一起了,千萬不要強行脫下,
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國外一個小寶寶從自己的二層小床上翻身掉了下來,幸好旁邊的小哥哥眼疾手快,一個健步沖上前,接住了掉下來的寶寶,才免于意外。 嬰兒從嬰兒床上掉下來的案例不少,若孩子真的從床上掉了下來,媽媽們第一反應是什么?是不是立即上前托起孩子的身體,安撫寶寶情緒?但其實這個舉動是錯的,可遺憾的是目前有90%的母親都會這么做。 孩子翻下床,看到后的媽媽首先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千萬不用馬上抱起孩子,因為可怕的不是出血的外傷,而是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內傷。媽媽劇烈或突然地抱起寶寶,很可能會造成二次重傷,所以再次強調,孩子掉下床,一定不能立即抱起來! 等到媽媽自己冷靜下來后,再觀察寶寶的具體情況: ① 輕微出血、擦傷 寶寶掉下床后還會哇哇大哭,其實是好事,說明寶寶沒有傷到大腦,沒有嚴重到昏厥。媽媽處在寶寶身旁,用溫柔的語
春節(jié),可謂是中國最隆重的節(jié)日了,尤其對于孩子們來說,不僅好吃好喝,有新衣禮物,還可以盡情玩耍。但是,家長們可不要因為過節(jié)就放松了對寶寶的照看哦,孩子的人身安全、飲食安全還是得顧及到! 身為家長,照顧孩子的“十八般武藝”都要樣樣精通,為了能讓寶寶過個快樂健康的新年,家長還得有一些“特技”加持!今天,袋鼠麻麻就帶給您:寶寶春節(jié)常見意外及急救方法。 1、寶寶春節(jié)常見問題及應對 1.鞭炮炸傷 在中國,好像沒有鞭炮就沒有過年的味道。但在給新年增添喜慶氛圍的同時,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安全隱患。 鞭炮的主要成分是火藥和可燃性金屬粉末,引燃后會產生較大的熱量和沖擊力,可造成熱燒傷和爆震傷。最容易被鞭炮傷及的部位是裸露的皮膚,特別是眼睛、眉毛,嚴重的會引起面部燒傷,甚至導致眼球破裂傷,持久的鞭炮聲還可能對寶寶的聽力造成一定損傷,所以
春節(jié)又要到了,這些案例,你還記得嗎? 2014年2月1日,大連一名2歲半的孩子隨媽媽參加家庭聚會,被親友喂食開心果,結果嗆入了氣管。家人將幼兒送往醫(yī)院并接受了氣管切開手術,可惜當天下午便不治身亡。 2015年7月14日,深圳一名10個月大的男嬰被家人喂了一整顆葡萄,噎住后沒有搶救回來。 2015年7月27日,鹽城一名18個月大的男童吃果凍時卡住,經醫(yī)院一個小時的搶救,仍未挽回性命。 2015年9月7日,漳州一名2歲半的男孩,吃龍眼時噎著,因家長不懂施救方法,耽誤最佳搶救時間,男孩最終死亡。 觸目驚心的新聞背后,是當事人家庭無盡的悔恨和淚水。因為異物噎住導致的窒息身亡已經太多太多,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放松警惕。 春節(jié)要到了,又是堅果、糖果們隆重登場的時節(jié),親愛的寶爸寶媽們快提前跟糕媽學起來吧! 為什么老人和
“寶寶墜床”這是個老話題了。即便爸爸媽媽已經很注意了,可寶寶還是會從床上摔下來。寶寶墜床,真的防不勝防嗎? 寶寶墜床,誰的錯 1、寶寶缺乏自我保護能力 小寶寶的神經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全,大腦缺乏對各種危險的辨別能力,加上對自身運動控制能力還不夠全面,以致在床上玩耍時,寶寶很容易墜床。 2、媽媽低估了寶寶的運動能力 運動是寶寶最快樂的事情,只要寶寶具備向一側翻身的能力時,就蘊藏著墜床的隱患。 3、媽媽對寶寶過于放心 媽媽覺得天天和寶寶在一起,對寶寶的運動特征、生活習慣、個性都比較了解,寶寶何時要活動,何時會安然入睡都了如指掌。恰是這種過度放心,讓媽媽疏于防范,難怪媽媽會納悶:寶寶剛才還睡得好好的,怎么會掉下來呢? 4、媽媽沒有充分認識到墜床的危險 除非出血,寶寶偶爾從床上
春節(jié)的腳步越來越近,一片喜氣祥和的氣氛包圍著我們、充滿了家里。對寶寶來說,節(jié)日里,家應該是最熱鬧、最溫暖、最安全的地方。然而,如果父母們沒有注意到家中各種設施的安全,那么,家,常常也隱藏了最大的危機。 作為父母,常常把更多的精力與關注放在寶寶的飲食、疾病、發(fā)育和教育上,卻未必知道這樣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權威論斷:意外傷害已經超過其他疾病,成為兒童健康的頭號“殺手”。特別是在節(jié)日期間,父母難免會被喜慶的氣氛沖昏,而忽略了寶寶的安全。 作為父母,為了寶寶的安全,我們應該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給予適當的安全教育。 【 安全與家居意外傷害】 作為父母,常常把更多的精力與關注放在寶寶的飲食、疾病、發(fā)育和教育上,卻未必知道這樣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權威論斷:意外傷害已經超過其他疾病,成為兒童健康的頭號“殺手”。 特別是在節(jié)日期間,
你家孩子會暈車嗎?你知道暈車的原理嗎?春節(jié)回家或出門,你想好什么方法應對沒?今天幼兒說從科學的角度,用有趣的漫畫跟你解釋暈車發(fā)生的原理,以及科學的應對方法。 洋洋是個會暈車的孩子,經常一上車就安靜,沒多久會頭冒汗甚至頭發(fā)全濕、臉色發(fā)紅,隨即胃里的食物噴射而出。因此他非常害怕坐車。但平時跟洋洋一起玩耍的小朋友貝貝卻不會暈車,坐在車上沒有異樣的感覺。 為什么有些孩子會暈車,而有些卻不會呢?其實大多數孩子會比成人更容易暈車,因為孩子的大腦正在發(fā)育。 那么暈車到底是如何發(fā)生的呢? 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太“愚蠢”了,尚未跟上進化的步伐。當平時會暈車的孩子們坐上車后,車輛晃動,孩子的身體也隨著車的節(jié)奏晃動,車內的景觀通過視覺告訴大腦,我們沒在動。但孩子耳朵內的液體(前庭),也有說法是因為耳朵內的像水草般的絨毛會隨著車輛的晃動而
據都市時報報道,最近,一位姓袁的媽媽本想用充電熱水袋給奶瓶保溫,結果在充電加熱的過程中,熱水袋炸開,滾燙的熱水濺到3個月大的孩子腳上,造成深二度燙傷…… “兒子被燙著的右腳我不敢直接碰,馬上就送醫(yī)院了。”袁女士說,“看著兒子痛苦,真的好難過,寧愿被燙傷的是我。” 開水、熱湯、取暖器……類似的事件自入冬以來已經不是第一起了。冬季是兒童燙傷的高發(fā)季節(jié)。 意外總是離我們那么遠,似乎只在新聞中看到;但意外又往往離我們這么近,一旦發(fā)生在自家孩子身上,往往令家長措手不及。 而寶寶被燙傷,家長與其“直接不敢碰”,不如提前學習燙傷的預防和急救知識來將損失減到最小。 下面,就讓我們溫習燙傷后的“五字真言”,盡量在第一時間正確處理傷處。處理得當,能盡可能減輕損傷,減少寶寶的痛苦,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一沖 燙傷后立即用大量冷水沖洗至
如果您的孩子被異物嗆咳,噎住,甚至窒息,您會怎么辦?您知道正確的處理方式嗎? 兩歲兒童醫(yī)院窒息 醫(yī)生施救挽回小命 2016年10月,一名兩歲的孩子在醫(yī)院候診時突然出現窒息,正在值午班的主任醫(yī)師李欽孩子實施胸外按壓,并作口對口人工呼吸,最終經過及時手術治療,孩子才最終得救。 據悉,這名患兒當日是吃了一些蘋果并喝了口稀飯,隨后在家中出現憋喘。家人發(fā)現后送至當地醫(yī)院并馬上乘車轉至市人民醫(yī)院,在掛了專家號候診的過程中,孩子突然出現了窒息。 如今在電視、網絡上這樣的新聞不勝枚舉,那么有哪些異物容易造成孩子嗆咳、卡喉甚至窒息呢? 1.水果類 除了切成塊的大水果,小巧的水果也可能有危險,比如葡萄、草莓、李子等等,還有荔枝、櫻桃、龍眼等里面帶核的水果,不適合直接
不少家長看到寶寶擦傷流血,就會立即用創(chuàng)口貼,算是對寶寶的傷口做了處理。可是,你知道嗎?創(chuàng)口貼真的不能亂用! 【新聞事件】 7歲的小鑫躺在普外科的病床上,表情非常的痛苦,因為他不久前才實施了右足底膿腫切開術。盡管父母在邊上不停的安慰他,并試圖讓他玩IPAD轉移注意力,但是卻根本無法減輕由于麻醉藥效逐漸失去而加重的傷口疼痛感。 為什么小鑫會做手術?事情經過是這樣的:上周六,小鑫學校放暑假,傍晚他爸爸帶他去泳池游泳,上來的時候因為光著腳,不小心踩到了一根木刺,盡管傷口較深,但是出血并不是很多,所以小鑫爸爸就像往常處理傷口一樣,拿創(chuàng)可貼幫他貼上了,沒有進行其他的處理。 沒想到三天后,小鑫的右腳卻越來越腫,傷口部位也開始化膿,醫(yī)師說要住院動手術切開,如果延誤,恐要右腳都保不住。 小鑫媽媽表示后悔不已,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就是一塊家庭平常用得特別
兩歲七個月的女娃20顆乳牙全壞掉, 竟是因為家長喂養(yǎng)的壞習慣照成的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兩周前,一名家長抱著一個兩歲七個月的女娃來到青島市口腔醫(yī)門診就診,孩子張開嘴時,醫(yī)生幾乎驚呆了:孩子竟是滿嘴的壞牙,甚至有的牙已經爛光了。 詢問家長得知,孩子每天都要含著奶瓶喝奶粉,但家長對孩子的口腔衛(wèi)生不重視,加上喂養(yǎng)方式不當,孩子每天喝完奶粉后并不漱口和刷牙,經常晚上睡覺前喝。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如此嚴重的齲齒。 醫(yī)生只得給孩子進行了長達4個小時的全麻下齲齒填充治療,為孩子補齊了牙齒。 然而這種情況并非個例! 5歲男孩只喝可樂不喝水20顆牙齒幾乎爛光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口腔科接診一個5歲男孩,牙齒幾乎爛光了,不僅吃飯成了難題,連話也受到影響。 醫(yī)生詳細詢問得知,男孩一直是爺爺奶奶在帶,
從昨晚到今天,我們都被這條新聞刷屏了——《4歲兒子游泳池內溺亡 母親近在咫尺玩手機未發(fā)現》。這是不該發(fā)生的悲劇,除了提醒家長不要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保護好孩子意外還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家庭防溺水 溺水不一定是發(fā)生在河邊或者游泳池,其實家庭也有很多隱患。喜歡玩水也是孩子的一種天性。很多家庭老人比較節(jié)約,會有蓄水的習慣,但這對于有小寶寶的家庭是十分危險的。家庭防止寶寶溺水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家庭防溺水? 不蓄水:如不要在浴缸、洗臉盆或其他用開口的桶蓄水。 ? 用完馬桶要蓋好。? 室內養(yǎng)育要用封閉式魚缸,開放式魚池要安裝柵欄。 戶外防溺水 1、 家長帶孩子去河邊、游泳池邊或者海邊之前要做好安全教育:不要離開父母視線,不要獨自游往深水區(qū)。父母也應該隨時關注孩子的動向,不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 2、
在論壇上瞎逛的時候,時常會看到有人曬孩子燙傷的圖片,那時還感覺這些爹媽是怎么當得,這么不小心。而自己當了媽之后被啪啪啪打臉了,發(fā)現孩子被燙傷的幾率還是很大的,生活處處存在安全問題。 昨天晚上老公倒水的時候,就不小心把女兒的手燙傷了,雖然他已經很自責了,但是看到女兒手上的水泡時,還是忍不住想要去指責他。而當我發(fā)現他用牙膏去處理女兒的燙傷時,真的想把他趕出家門,看到他就想發(fā)火。 說實話,真的不知道是誰發(fā)明的燙傷后要用牙膏涂,我猜測估計當初他這樣做可能是覺得牙膏有散熱功能吧。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牙膏的降溫效果不僅不明顯,而且其中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首先牙膏不是藥品,傷期使用的牙膏難免會存在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用這樣的牙膏敷在受傷、脆弱的創(chuàng)面上,無疑會增加創(chuàng)面感染的機率。而且市面上牙膏有很多種,什么酸性、堿性、含有刺激性的,這樣不分青紅皂白的就往創(chuàng)
臨近春節(jié),帶著寶貝走親訪友一定要謹記幾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動物咬傷”問題!當小小的TA遇到可愛的它,難免會擦出“愛的火花”,但是這個火花一定要把控好哦,要不然火花太大引起“爆炸”可不是那么好玩的 一旦寶寶被動物咬傷。 媽媽們莫驚慌 看叨叨G是如何現身說法 寶寶還小,玩耍哭鬧在大人眼里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里的萌寵可不知道怎么回事,還以為要和它“開戰(zhàn)”,難免露出兇狠的一面保護自己。所以我們在帶寶寶外出走親訪友時,照顧好寶寶的同時也要教會寶寶如何和小動物相處,并且掌握動物咬傷的急救常識。 教會寶寶如何和寵物安全相處 1、千萬不要將寶寶單獨與寵物留在一起。很多咬傷都是在嬉戲打鬧中發(fā)生的,當寵物變得過度激動時,寶寶一般是意識不到的。 2、不要讓寶寶對待動物像對待玩具那樣,告訴孩子動物也是一個小寶寶,不要去拉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