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寶寶不愛生病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體內有從母體帶來的免疫球蛋白,但在隨著寶寶的逐漸成長,這種蛋白逐漸消失,在加上寶寶的免疫系統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很容易得各種疾病。那該要怎樣測試寶寶的免疫力呢? 下面是關于寶寶免疫力是否低下的一些簡便小測試: 1、流行感冒發生時,寶寶是否很少幸免? 2、寶寶的飲食是否注意搭配,基本能做到營養均衡? 3、寶寶是否經常患呼吸道感染,一年可能達到5-6次? 4、寶寶出生后是否以母乳喂養? 5、是否稍有不適就馬上給寶寶吃藥? 6、寶寶是否性格開朗,有很多小朋友? 7、經常帶寶寶出去散步嗎? 8、氣候變化時寶寶是否容易生病? 9、經常對寶寶進行“三浴鍛煉”嗎? 10、寶寶是否經常在家里待著,不怎么帶出去進行活動? 11、寶寶是否養成了勤洗手勤換衣服的好習慣?
嬰兒在出生后最初的一個月,我們可愛的寶寶要面臨一個重要的挑戰,那就是新生兒體檢。新生兒體檢包括哪些什么項目呢? 阿氏評分 阿氏評分,是檢查寶寶身體狀況的標準評估方法,也是寶寶出生后接受的第一次檢查,一般在出生后立刻進行。 檢測時間:出生后1分鐘、5分鐘和10分鐘分別評估。 1、皮膚顏色。全身皮膚紅潤為2分;手腳末稍呈青紫色,軀干紅為1分;全身呈青紫色為0分。 2、心率。心跳有力,每分鐘超過100次為2分;心跳微弱小于100次/分鐘為1分;聽不到心音為0分。 3、刺激后反應。哭、反應靈敏為2分:痛苦表情為1分;刺激無反應為0分。 4、肌張力。如果嬰兒活躍程度正常、肌張力正常,打2分:如果只有手腳略微彎曲、肌張力低下打1分;如果嬰兒松軟打0分。 5、呼吸。呼吸良好、哭聲響亮為2分;呼吸微弱、不規則、哭聲低為1分;沒有呼吸為0分。 關鍵
對于出生6個月后的寶寶,由于脫離了母體免疫蛋白的保護,很多媽媽都開始擔心寶寶的免疫力,尤其是在天氣溫差比較大的秋冬,擔心寶寶可能會因免疫力低下而得上各種流行的疾病。那該要如何增強寶寶的免疫力呢? 由于寶寶還處在迅速增長的時期,所以,免疫力也在不斷的發育完善。因此,媽媽們可以從以下這5個方面在日常中多加注意,從而增強寶寶的免疫力。 1、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保持粘膜濕潤,成為抵擋細菌的重要防線。80磅(約36公斤)以下的孩子,一天應喝的水量是每10磅體重對應250cc(也就是體重18公斤的孩子每天該喝1000cc的水)。 為了確保健康,應盡可能讓孩子理解喝水的重要。上學、外出時讓孩子背著水壺,車上隨時放一瓶水,規定吃晚飯時每個人都要喝水,讓喝水成為一個好習慣,而你也會發現水的另一個好處:即使不小心打翻,也不會弄臟衣物。 2、足夠的睡眠 睡眠不良會讓體內負責
媽媽們一定要對新生兒要接種疫苗高度重視,現在醫學比較發達,因此國家有明文規定,新生兒出生時,都必需按序接種疫苗。但有些父母并不了解新生兒接種疫苗的項目和方法,因此不能嚴格按照科學的方法為寶寶接種疫苗。這對寶寶的身體健康影響很大,所以為寶寶接種疫苗一定要重視。 這里主要介紹兩類疫苗接種方法,一類為卡介苗接種法,另一類則是乙肝疫苗接種法。 乙肝疫苗的接種方法 乙肝疫苗接種的方法:即出生后24小時內第一次接種,30~40天后(滿1個月時)接種第二次,5~8個月后(一般在6個月時)接種第三次。乙肝疫苗是提純的乙肝表面抗原,屬于滅活疫苗。 接種第一針乙肝疫苗后,只有30%的人能夠產生乙肝表面抗體,而且抗體效果很不穩定,接種第二針后,能有90%的人產生抗體;到接種第三針后抗體的陽性率可達96%以上,并且抗體效果會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所以,家長必須記住要給寶寶接種3次乙
秋季腹瀉寶寶增多,這是由于寶寶胃腸道尚未發育成熟,對病菌的抵抗力弱。對此育兒專家指出,增強寶寶抵抗力是寶寶秋季保健的根本,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還要給寶寶及時大量補充益生菌,提高抵抗力。只有改善腸道功能,提高吸收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胃口不好的問題。 科學證明,益生菌能幫助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吸收,維持腸道正常運動,促進人體免疫力提高。保持腸道微生態菌群的平衡,是維持腸道健康的保證。一旦沒有足夠的益生菌,腸道菌群就會發生紊亂,從而引發各種各樣的腸胃道疾病,如腹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很多孩子食欲不好,就是因為腸道益生菌過少,只要補充一定的益生菌,孩子的消化問題就能得到改善。 現在除了酸奶含有益生菌,一些由雙歧桿菌、嗜乳酸桿菌、腸球菌等益生菌制成的微生態制劑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這些微生態制劑進入腸道會大量生長繁殖,產生體內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如葉酸、煙酸、維生素B1、維生素B
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打疫苗,選擇疫苗也有講究,不一定要追逐潮流非要國外的疫苗才安全放心。 現在很多年輕媽媽,由于是初生,對寶寶疫苗沒有什么經驗,就一味的去趕潮流,奶粉,嬰兒用品以及疫苗全都是用國外的,覺得國外的比較有保障。現在為大家介紹一下他們的區別: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梁曉峰認為,國內外疫苗在生產過程中都遵循同樣的標準,差別不大。由于菌株不同,有的進口疫苗安全性確實要好一些,但是“因病而異,有的進口疫苗并不一定能對上中國的病。” 因此,“在為孩子選擇疫苗時不要盲目,而要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和經濟實力,仔細跟兒科大夫咨詢,作出適合寶寶的判斷”,梁曉峰建議。 更為難的還有“跨國”寶寶們的家長。現在,國際間的人際交流越來越頻繁,不少小寶寶在疫苗接種期也得跟著爸爸媽媽漂洋
注射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寶寶出生后24小時內,要盡早接種第一次乙肝疫苗,以避免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險。而寶寶1個月時得注射第二針,最后的第三針則在6個月時。可問題就出在,有些寶寶在滿月的時候,黃疸還沒退。 醫生不敢打,那是因為他無法判斷寶寶的黃疸是什么緣由導致的。 如果是病理性黃疸,比方說寶寶已患有乙型肝炎或攜帶乙肝病毒,那么,不論打多少支乙肝疫苗,都不會產生相應的保護性抗體——乙肝病毒表面抗體,只會浪費疫苗和錢而已。 僅如此還算好,有些寶寶更是完全不能接種乙肝疫苗。因為乙肝疫苗是經過處理或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制備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它的主要作用是誘發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從而預防乙肝病毒感染。這個反應本來是很安全的,受種者不會因此患上乙肝,但有時身體也可能會反應過度,甚至誘發或加重某些原有疾病。 因此,如果寶寶對疫苗中的任何成分(
寶寶出生之后,就要打預防針,給寶寶注射疫苗是為了幫助寶寶預傳染病,但寶寶疫苗注射是講究時間上的安排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寶寶疫苗接種時間表是如何安排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國家實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制度,國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預防接種證是兒童預防接種的記錄憑證,每個兒童都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建證并接受預防接種。兒童家長或者監護人應當及時向醫療保健機構申請辦理預防接種證,托幼機構、學校在辦理入托、入學手續時應當查驗預防接種證,未按規定接種的兒童應當及時安排補種。兒童家長或監護人要妥善保管好接種證并按規定的免疫程序、時間到指定的接種點接受疫苗接種。如兒童未完成規定的預防接種,因故遷移、外出、寄居外地,可憑接種證在遷移后的新居或寄居所在地預防接種門診(點)繼續完成規定的疫苗接種。當兒童的基礎免疫與加強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長應妥善保管好接種證,它是兒童身體
每個人自從出生后就需要接種許多不同的疫苗,除乙肝、卡介苗、“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乙型腦炎等國家規定的基礎疫苗之外,人們也會根據自身的情況去有選擇地接種甲肝和流感疫苗等。而近日北京一女童在接種甲肝疫苗之后猝死讓很多人開始關注這種非強制性疫苗的安全性、必要性,那么接種甲肝疫苗究竟會產生哪些副作用?接種甲肝疫苗的同時還可以接種其他疫苗嗎? 甲肝疫苗已經成為我國兒童接種的主要疫苗之一,已有部分省市提供免費接種甲肝疫苗。目前市場上的甲肝疫苗主要分甲肝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兩大類,其中甲肝減毒活疫苗的價格較便宜,不過相對于減毒活疫苗,滅活疫苗具有更好的穩定性。 一、注射疫苗的時間和有效期 甲肝滅活疫苗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的疫苗之一,年齡在1周歲的兒童對病毒的抵抗力較弱,最好注射甲肝疫苗。接種甲肝疫苗后8周左右便可生產很高的抗體
大家都知道,給寶寶打預防針有助于孩子預防疾病,而小孩對打針又存在著恐懼心理,很多家長就問了,打預防針是必須的嗎?小孩打預防針怎么看出有沒有效果呢? 孩子打了防疫針以后到底有沒有效果呢?通過以下4種方法可以了解。 一、觀察患病情況: 兒童打了防疫針,2周左右可以產生特異性免疫力,一個月時免疫力最強,以后緩慢減弱。如果2周后,兒童沒有患打針所預防的那種傳染病,特別是在該病流行季節或周圍有這種病流行時,仍沒有被傳染上,說明打防疫針的效果很好。 二、觀察接種反應: 接種活疫苗后,因疫苗中的細菌或病毒需在體內生長、繁殖,才能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力。所以,局部和全身有一定的反應。比如,皮內接種卡介苗以后,2-3天后接種的部位皮膚略有紅腫,但很快消失,屬于非特異性反應。二周左右,局部產生紅腫的丘疹,浸潤硬塊,有時會發生硬塊軟化,變成白色小膿皰,以后自行破潰形成淺表潰瘍,
許多人知道“二手煙”的危害,但通常以為只要在吸煙結束后開窗換氣或打開風扇吹得“煙消云散”,就可避免非吸煙者被動吸煙。 然而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吸煙者會令自身頭發、服飾乃至周遭環境沾染香煙里的重金屬、致癌物質和放射性物質等,令兒童等非吸煙者遭受“三手煙”侵襲。 危害于無形 這項研究刊登在本月出版的美國醫學雜志《兒科》上。 研究人員發現,吸煙者一番“吞云吐霧”后,不但自身頭發和衣服上殘留香煙氣味及有害物質微粒,就連周圍環境的地毯、靠墊等物品都會沾染“煙毒”。 這些有害物質包括氰化氫、丁烷、甲苯、砷、鉛、一氧化碳、放射性物質釙—210以及多種致癌物質。以釙—210為例,俄羅斯前特工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200
春天萬物復蘇,病菌也開始活躍起來,加上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染疾病,尤其是抵抗力差的寶寶,再春季最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過敏性疾病和維生素缺乏癥。 呼吸道傳染病 呼吸道疾病包括過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如麻疹、風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腦及哮喘、感冒等,還有可能直接引發其他系統的嚴重病變,如并發腦膜炎、胰腺炎、睪丸炎、心肌炎、敗血癥等。要為孩子建立牢固的防病屏障,就要從重點保護呼吸道開始,截斷細菌、病毒進入人體內的傳播途徑。 對策:由于呼吸道傳染病大多通過飛沫由空氣傳播,故預防此類疾病要加強幼兒的體育鍛煉,提高幼兒抗病能力;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和一定濕度;傳染病流行期間,盡量少出入人多空氣污濁的公共場所;按時按規定給孩子進行預防接種(水痘疫苗、風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防患于未然。 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哮喘、接觸性皮炎、濕疹以及過敏性紫癜等。這類疾
眾所周知,給寶寶打預防針是為了預防疾病的感染,但預防針是打得越多越能增強孩子的免疫力嗎?預防針是打的越多越好嗎?其實不然,防疫針多打會造成不良后果。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事實上,打防疫針可以提高兒童的免疫力,加強其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但并非越多越好,有時還會產生不良后果。 計劃免疫程序是通過大量科學試驗而制定的,不能隨意更改,既不要漏打、少打,也不可重打、多打。只要按照程序執行,完全可以保護兒童免受疾病傳染。如果過多地注射疫苗,有時反而會使免疫力降低,甚至無法產生免疫力。這在醫學上叫免疫麻痹,就好像我們吃200克的食物就飽了,獲得的營養足以維持生命和工作。但為了多獲得營養而拼命多吃,吃500克、1000克,表面看來吃進去的食物多了,獲得營養會幾倍增加嗎?事實上,由于胃腸的功能不勝重負,反而會因消化不良而減少營養的吸收。 另外,各種疫苗確實都是用病菌、病毒或它們產生的毒素
親親寶貝小編友情提醒廣大家長們,1至3歲的孩子定期體檢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家長及時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那么1至3歲的孩子要做哪些檢查呢?下文就給出了具體的指導: 一、寶寶1周歲時的體檢 動作發育:這時候的孩子能自己站起來,能扶著東西行走,能手足并用爬臺階,能用蠟筆在紙上戳出點或道道。 視力:可拿著父母的手指指鼻、頭發或眼睛,大多會撫弄玩具或注視近物。 聽力:喊他時能轉身或抬頭。 牙齒:按照公式計算,應出6~8顆牙齒。乳牙萌出時間最晚不應超過一周歲。如果孩子出牙過晚或出牙順序顛倒,就要尋找原因,它可能是缺鈣引起的,也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低下所致。 二、寶寶18個月時的體檢 大小便:能夠控制自己的大便,在白天也能控制小便,如果尿濕了褲子也會主動示意。 動作發育:能夠獨立行走,會倒退走,會跑,但有時還會摔倒;能扶著欄桿一級一級上臺
對每個寶寶而言,免疫力的提升是相當的關鍵,因為只有寶寶的免疫力提升了,才能有效的減少寶寶少生病,那么如何提升寶寶的免疫力呢?以下這些招數,家長不防試一試。 第1招:母乳喂養——人生的第一次免疫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質,能增加嬰兒機體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可防止嬰兒受病毒的侵入而生病。可以說母乳是人生的第一次免疫,因此不要錯過給寶寶母乳喂養的機會。 第2招:撫觸——改善寶寶的血液循環 在自然分娩中產道收縮,擠壓胎兒,是一種有益的身體接觸,有利于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出生后,母親的身體接觸,會讓小嬰兒有很大的安全感,可以促進寶寶的身體發育,對出生時體重較輕的早產兒尤其有益。撫觸可以改善寶寶的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并能增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減少哭鬧,改善睡眠。 第3招:免疫預防接種——積極主動應
對于快要上幼兒的小寶貝來說,在入院前,必須要經過一項入托檢查,這是一項非常關鍵的體檢,本文就來詳細的講解有關這項體檢的相關事宜。 根據衛生部、教育部2010年10月26日公布的《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規定,兒童健康檢查合格后方可進入托幼機構;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按照規定的體檢項目開展健康檢查,不得違反規定擅自改變。 辦法規定,托幼機構發現兒童患疑似傳染病時,應當及時通知孩子的監護人離園診治。患傳染病的患兒治愈后,憑醫療衛生機構出具的健康證明才能夠入園。兒童離開托幼機構3個月以上應當進行健康檢查后才能夠再次入托幼機構。 體檢機構知多少 各市各地區不同,一般到指定的醫院(多是婦幼保健院)體檢;費用自理,價格一般在50左右。 體檢時間 入托前一個月左右(入托體檢報告的有效期為1個月) 檢查前三天請保持正常飲食,體檢當日8:00-10:30到達醫院
每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都要經歷過多次的體檢,在這里,親親寶貝小編要提醒家長們的是,幼兒體檢一定要注意以下這些事項,一起來看看具體內容吧。 ·什么時間去醫院最適合你的孩子 不要在孩子的休息時間或者用餐時間帶他去體檢,也不要在他煩躁的時候去,嬰幼兒一般在早晨和上午的表現更好些。了解并避開醫院就診的高峰時間,這樣你不至于在候診室等待太長時間,讓你和你的孩子都心煩意亂。 ·有些問題最好單獨約時間跟醫生談 如果你的孩子有尿床或者厭食這類的問題,你就需要和醫生多談。不過孩子可沒有那么好的耐心再多等你半小時,所以與其拼命拽著孩子和醫生談話,倒不如在給孩子做完檢查后,重新和醫生約個時間。 ·體檢之前讓孩子吃飽或者隨身攜帶小零食 孩子吃飽后一般精力充沛,而且不容易煩躁。 ·不要穿太多衣服,鞋子要方便解脫
體檢對于成長發育期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項檢查,而且家長們要知道的是,不同年齡段體檢項目側重不同,本文詳細講解的就是這個問題,一起來看看具體內容吧。 兒童健康體檢不是同一個面孔,由于兒童屬于特殊的年齡段,不同時期體檢的側重面也是不同的。 學齡前:對這個階段的兒童應注重營養方面的檢查,如缺鐵性貧血、佝僂病等。另外,慢性病(如咽炎、中耳炎)和先天性異常也是重點檢查項目。 小學生:這一階段要注重檢查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不良習慣與身體健康是否有關。 初中生:處在青春發育期,青春期身體發育情況和青春期心理健康是檢查重點。 ■通過對致病危險因素早期干預,可使兒童健康成長: 給孩子做了全面健康體檢之后,醫生和家長可以根據體檢結果對孩子的疾病和致病危險因素進行早期干預。 一、補種疫苗。疫苗接種集中在嬰幼兒時期,孩子一旦上學這方面往往被忽視,有些疫苗需要打加
寶寶一歲前差不多要進行6次以上的兒科檢查:一般為出生后的3-5天,1個月,2個月,4個月,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定期體檢,可以讓媽媽隨時了解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同時也可以多和醫生溝通,能夠了解照顧寶寶的注意事項,及時發現寶寶的健康狀況,有病癥可以早治療。 細節一 摸摸脖子 時間:寶寶第一次進行體檢 醫生之所以要撫摸寶寶的脖子,這是因為有些寶寶出生時,被醫生用手從媽媽子宮內拽出來的時候,容易造成鎖骨的骨折。如果醫生在寶寶的脖子上摸到一個小凸點,那表明傷口已在愈合。用不了幾周,就會痊愈。這時,他可能會建議將孩子的袖子口與胸部的衣服釘起來,這樣能夠固定孩子的手臂,從而保證鎖骨不受損傷。 Tips:媽媽可以請教醫生平時如何觀察寶寶的小鎖骨,及早發現鎖骨發育的不妥,固定手臂時要注意由專門醫生來負責,以防寶寶的鎖骨長歪了不好看。 2揉揉屁股壓壓頭 細節二
隨著預防接種知識的推廣,讓孩子按時接種疫苗的父母已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仍然會收到媽咪們關于疫苗的各種問題。4月25日是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 疫苗接種分為計劃內和計劃外的,計劃內的疫苗接種是必須的,而計劃外的則是選擇性的,為了增強寶寶的免疫能力、保護孩子免受某些產染病的侵害,給寶寶打疫苗是最主要措施之一。那么,在寶寶6歲前,需要給寶寶打的預防針都有哪些呢? 6歲前計劃內疫苗接種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