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拉肚子是經常發生的事,許多媽媽都為之頭疼不已,也是萬非心疼,那么怎么樣才能讓寶寶不拉肚子著,寶寶拉肚子到底是為了什么,可不可以服一些藥物,服什么藥物好呢,我們需要一起研究一下。
專家介紹說,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很多,大致分為非感染性腹瀉和感染性腹瀉,前者多由于消化功能紊亂所致,如喂養不當(喂食過多、過少或突然發生飲食種類的改變)、對食物過敏、腹部受涼等均可引起腹瀉。感染性腹瀉是由細菌或病毒侵襲腸道所致。夏季一般以細菌感染多見。
孩子發生腹瀉,什么情況下需要看醫生呢?張琳指出,孩子如果排出的大便是糊狀或有不消化的奶瓣兒,量不多,不是水樣便,也沒有黏液或膿血,而且孩子精神好又不影響食欲或進食,在這種情況下可暫時不處理,多注意觀察,也可以吃一些助消化藥物。如果排出大便是水樣便,每次量很多,或肉眼看見黏液或血絲,或孩子出現高熱、精神差,不愿進食,這時應立即去醫院就診。在就診前,家長要留好孩子大便。收集孩子大便應注意,一般留存時間不要超過兩小時,大便里最好不要混入尿液,不要從地上或尿布上搜集大便,采取部位最好是看上去有黏液或血絲的地方。一次大便化驗檢查正常不能說明問題,應反復檢查2-3次,動態觀察病情變化。
孩子腹瀉如果次數多或排出大便量多,容易脫水。這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是否有脫水現象,如孩子的精神狀況、皮膚彈性、哭時有無眼淚、尿量多少等。出現脫水但孩子不吐,一般情況可在家給孩子喂口服補液鹽(市面有售),或臨時喂點淡糖鹽水;如嘔吐嚴重,不能進食,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師指導下補液治療。同時家長要注意孩子是否有發熱現象,如溫度超過38.5℃以上,要適當選擇退熱藥,以免高熱引起驚厥。
“孩子拉肚子,就讓孩子先餓一餓,少吃或不吃。”生活中許多家長的這種想法是不科學的。張琳解釋說,其實,腹瀉時嬰幼兒自動飲食減少,大便排出增加,腸道吸收障礙,而此時嬰幼兒營養需求相對較高,如營養補充不足,限制飲食或禁食時間過長,很容易引起營養不良,出現代謝紊亂致使病情遷延。如是母乳喂養者應繼續喂母乳,對于人工喂養兒來講,配方奶可適當稀釋,少食多餐。大一點的孩子,食物以清淡為主,只吃點稀飯或面湯。總原則是腹瀉不需要饑餓療法。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