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媽媽離開家去上班是姿姿最痛苦的時刻,傷心的大哭直讓媽媽心顫。姿姿從出生就由媽媽帶著,直到2歲才單獨和保姆在一起,她不能接受身邊沒有媽媽的現實,就連短暫的分別也使她號啕大哭。看不得姿姿嘩嘩的淚水,媽媽選擇了悄悄離開,沒成想,這樣做的結果反倒更糟糕——等到媽媽下班回來,她多半不離開左右,就連媽媽去衛生間她也像個小尾巴似的跟著;偶爾自己單獨玩一會兒,目光也是不停地追隨媽媽,一副很不投入的樣子。
和姿姿相似,3歲的琪琪對每天去幼兒園如臨大敵。媽媽索性把他交到老師手里轉身就 走,以為寶寶看不見媽媽,也就不哭了。這種對某些寶寶適用的“妙招”,用在琪琪身上卻一點也不“靈驗”,回到家里總是神不守舍的,脾氣也越來越大。
為什么會這樣
姿姿和琪琪的表現,說到底是內心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寶寶的內心非常脆弱,他們在情感和心理上特別依賴父母親人,這種依戀關系讓寶寶清楚自己是有依靠的,如果遇到危險,寶寶會主動到“依戀目標”那里尋找安慰和保護。如果寶寶的生活環境或條件發生變化,這種依戀關系暫時不存在了,比如父母突然離開或寶寶階段性地、被迫地和陌生人在一起,其由親情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就會被破壞,表現出煩躁、不安、整天寸步不離爸爸媽媽,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現原因、想方設法幫助寶寶重新建立安全感,寶寶就會有更深的恐懼感,哭鬧不止,“粘著”父母的狀態還會加劇,尤其是媽媽。
幫助寶寶建立起安全感,需要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但破壞它卻是一瞬間的事。而一旦失去了安全感,寶寶隨之也就失去了對他人的信任。如果長此以往,日后會影響他與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寶寶的性格和與人相處能力的發展不利。
這樣幫寶寶
◎預先透露消息
對寶寶來說,在沒有任何精神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和爸爸媽媽分開是件大事,即便分離只有幾個小時,心理上也自然承受不了。比較穩妥的方法是提前對孩子下點“毛毛雨”,使孩子能有足夠的時間慢慢接受這一現狀。比如,媽媽將出差一段時間,那么臨走前幾天先把這個消息告訴寶寶。起初,寶寶會表現出極力的反對,這時媽媽可以耐心解釋,告訴寶寶自己過幾天以后離開、什么時間回來;說明將要去什么地方,也可以從地圖上找到這個地方給寶寶看,講講那里的氣候、有什么好吃的、好玩兒的,順便問問寶寶想要些什么小禮物,媽媽回來的時候會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囑咐寶寶在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該注意哪些事情,和孩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