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掌握用勺子的動作了,我們應該從看護人向教練角色轉換。
當然,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但最好在孩子兩歲半以前逐漸完成(其實孩子兩歲時就具備掌握用勺子吃飯的能力)。先培養他自己吃飯的習慣,然后再慢慢地培養衛生習慣等,而且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把飯吃完,時間到了就算沒有吃完也要收了。孩子就應該在這個時候自己下意識地完成吃飯的動作或者稱為事情。
只是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孩子要逐漸成為吃飯的主角。我們必須戰勝自己,使自己有能力忍受孩子一兩頓挨餓的感覺。只有經過反復練習,孩子體會到不自己動手按時吃飯,身體就會有難受的感覺時,他就會修正自己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開動腦筋,想出各種辦法,使吃飯成為孩子快樂的事情,使孩子喜歡吃飯的感覺;決不可使用通常我們容易采用的威脅、恐嚇等手段,更不可溺愛孩子,追著孩子喂飯。我們的目的是訓練孩子掌握技能,使孩子今后不挨餓。
1. 掌握幼兒用餐心理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幼兒進餐時的心理特點:一是模仿性強,易受周圍人對食物態度的影響。如父母親吃蘿卜時皺眉頭,孩子則大多拒絕吃蘿卜;和同伴一起吃飯時,看到同伴吃飯津津有味,他也會吃得特別香。二是好奇心強,喜歡吃花樣多變和色彩鮮明的食物。三是味覺靈敏,對食物的滋味和冷熱很敏感。成人認為較熱的食物,他們都認為是燙的,不愿嘗試。因此,不宜給孩子吃太冷或太燙的食物。四是喜歡吃刀工規則的食物。對某些不常接觸或形狀奇特的食物如窗體底端
木耳、紫菜、海帶等常持懷疑態度,不愿輕易嘗試。五是喜歡用手拿食物吃。對營養價值高但孩子又不愛吃的食物,如豬肝等,可以讓孩子用手拿著吃。六是大都不喜歡吃裝得過滿的飯。喜歡一次次自己去添飯,并自豪地說:我吃了兩碗、三碗。七是挑食的孩子吃飯容易情緒緊張。孩子的心情緊張,會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從而抑制胃腸蠕動,減少消化液的分泌,產生飽脹的感覺。所以在進餐時要有一個寬松、自然的環境。
但我們不能排除對孩子生理上的監護權。如果孩子不想吃飯,很有可能存在
消化不良、生病等原因。應對癥下藥,采取相應的措施。
2. 注重營養配餐和味覺訓練 新食物的增加同樣遵循逐個增加的原則,同樣要考慮食品污染和人工色素添加劑的問題,要多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以增強我們的辨別能力和防范能力。
我們還需要學會增強在飲食方面戰勝自己的能力,即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