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附近有一所中學,每天早晨都會見到許多學生一邊啃著手中的燒餅,一邊急匆匆地跨進校門。成為都市早晨的一大“景觀”。
對于職工家庭,由于父母工作都比較忙,再加上孩子上學時間較早,往往對孩子的早餐無暇顧及,有時簡單地湊合點,或者干脆給孩子點零錢,讓其在路上隨便買點吃(有的學生就根本不吃早餐)。且不談路邊小吃攤的衛生狀況如何,僅就學生生長發育和腦力勞動對營養的需求,就很難得到滿足。清晨,經過一夜,食物消耗殆盡,必須從早餐中獲取足夠的熱量和營養素以供腦力和體力活動的需要,有調查表明,學生中吃好早飯者,身體健壯,精力充沛,上課專心聽講,學習效率高;吃不好早飯者,在上完第二、三節課后就餓了;而不吃早飯者在第一節課后就已饑腸轆轆了,根本沒有心思繼續上課。學習是繁重的腦力勞動,”大腦在高度緊張之中,不斷消耗能量及營養素,血糖是大腦直接利用的能源,人的血糖一般維持在100~120毫克/100毫升,當低于80毫克/100毫升時,就會產生饑餓感,大腦的興奮性也隨之減低,表現為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如果進行劇烈體育活動還可能發生低血糖休克。
早餐的質量和學生饑餓的感覺有密切關系,如果只是吃些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面包、餅干、饅頭、米飯等,那么吃后很快被吸收利用釋放熱量,飯后一個小時,孩子體內血糖開始下降,并出現饑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如果早餐吃的是平衡膳食(所謂平衡膳食是指各種食物的品種、數量搭配合適,與我們身體的需要平衡),食物中不僅有飯、面包,還有奶、蛋或香腸等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那么熱量釋放時間延長,3~4小時以后血糖才開始下降,這樣在上午的學習過程中就不會有饑餓的感覺,也不至于出現精力不集中的現象。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康納斯博士做了一項很有意義的調查,將受試的83名8~13歲少年分為三組,第一組不吃早餐,第二組以兩片高糖奶油面包作為早餐,第三組的早餐則為高蛋白飲食,吃兩個炒雞蛋,另加奶油面包,后兩組都供給一定的橙汁飲料然后分別于30分鐘、2小時、4小時對三組少年進行智力測驗,發現吃高蛋白質早餐的孩子,平均得分最高,吃高糖早餐孩子成績一般,不吃早餐的孩子平均分數最少。然而,也有的家長深怕孩子營養不夠,早餐牛奶加雞蛋,但糧食吃得很少,表面上看營養是高的,但熱量不夠,因為250克牛奶只能產生586~669千焦的熱量,一個雞蛋產熱335千焦,如果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