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過后,立秋意味著一年的秋季即將到來。雖然秋老虎肆虐但是,秋天干燥的氣候告訴我們,應該注意養生和保健。古人便有 薄衣御寒,始于立秋的說法,那么我們來看一下關于秋季養生的知識。
盡管24節氣中的“立秋”要超前于氣候意義上的“秋季始日”(氣候學上以5天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的始日作為秋季的開始),但“立秋”作為夏秋之交標志性的節氣,無論對農業生產還是對人體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國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導“薄衣御寒”的養生法,明確指出“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實踐證明,這種主張“秋凍”的方法,既順應了自然氣候(包括居室氣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覺中起到了預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近些年,我國氣象專家對春秋季居室內外溫度進行了觀測分析,并把“室內外溫差”作為一種氣候指標,進一步佐證了“春捂秋凍”的科學性。春秋季溫度雖然都具有“不冷不熱”的特點,但氣溫的變化趨勢是相反的——春季氣溫總趨勢是升,秋季氣溫則是下降。只要氣溫過低,人體防御不當,即可受寒致病,這是常理。而人體之所以受寒,與環境變化(如進出居室)很有關系。氣候觀測表明,由于房屋的熱惰性和溫度變化趨勢的不同,春季室內氣溫低于室外(室內外溫差為負值),秋季室內氣溫則高于室外(室內外溫差為正值)。這就很容易解釋“春捂秋凍”了:春季從溫暖的室外進入陰涼的室內,如果不多穿衣,就容易受寒致病。而秋季室內溫度相對較高,入室后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