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先秦·佚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畢發,二之日栗烈。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
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描繪的是一幅瑰麗的農耕圖,敘述了農夫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并記載了當時的農業知識和生產經驗。
譯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十一月北風勁吹,十二月寒氣襲人。沒有好衣沒粗衣,怎么度過這年底?正月開始修鋤犁,二月下地去耕種。帶著妻兒一同去,把飯送到向陽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興。
(其三)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陶淵明隱居之后躬耕勞動的情景,抒寫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享受田園勞作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全詩平淡、質樸、自然、清新,言簡意長,真摯感人。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濕并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白居易這首詩描寫了麥收時節的農忙景象。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的情景。而勤勞的青壯年農民在南崗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農活。詩中浸透著對勞動者的深切關懷和同情,實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詩篇。
(節選)宋·范成大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范成大這首詩寫出了農民收獲的歡樂和勞動的愉快。而他在另一首同題詩里又是這樣寫道:“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他把那種男耘田,女織麻,孩童也學種瓜等幾幅饒有意趣的農家生產小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宋 華岳
雞唱三聲天欲明,安排飯碗與茶瓶。
良人猶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曉星。
意思:雄雞啼了三聲,天將亮未亮,做妻子的已經忙忙碌碌地洗碗、燒飯、裝茶水,做下田勞動的準備了。丈夫還怕妻子太早催促自己下地,親自扯開茅草遮蓋著的窗子,望望天上的星斗,察看是什么時候了。詩中既反映出農家婦女的辛勤,也顯示出農忙季節的勞累。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