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湖中雁
南北朝-沈約
白水滿春塘,旅雁每迥翔。
唼流牽弱藻,斂翮帶馀霜。
群浮動輕浪,單泛逐孤光。
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
刷羽同搖漾,一舉還故鄉(xiāng)。
翻譯:
白水漲滿春日池塘里,群雁回繞在湖上翱翔。
啄食中流口牽綠藻嫩,斂翅肅立背帶夜余霜。
成群飄浮細浪輕蕩漾,單個泛游掀起遠波光。
高天飛翔猶疑不下落,湖面亂起乍驚未成行。
梳理羽翼同翩翩飛,直上云端毅然還故鄉(xiāng)。
注釋:
1.春塘:春天的池塘。
2.雁:群雁。一說雁為候鳥,秋去春來,如做客,故曰旅。
3.唼(shà):水鳥入水而食的樣子。弱藻:弱嫩的水草。
4.斂:收斂。翮:鳥的羽莖,指鳥的翅膀。呂向注此句說:“雁不巢而宿,故帶霜也。”
5.逐:追逐。孤光:遠遠蕩起的波光。孤,遠;光,指陽光照耀下的水波。
6.懸飛:高飛。7.亂起:驚起8.刷羽:梳理羽毛。刷,理。搖漾:飛的樣子。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用極細膩的筆觸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態(tài),有啄食者,肅立者,群浮者,獨泛者,高飛者,驚起者,參差錯落,情態(tài)各異,毫無重復,宛然一幅群雁戲水圖。
詩的起手即點題。二句點化劉楨《雜詩》“方塘含白水,中有鳧與雁”而成。次句于“雁”字上著一“旅”字,言此湖不過是雁之逆旅,雁只是逆旅之過客而已,為結句“還故鄉(xiāng)”鋪墊。“回翔”前下一“每”字,言每當春水滿池,從北方來此過冬的群雁就要起飛盤舞,年年如此,無一年例外。一“每”字,加大了時間的跨度。“唼流”以下六句,用極細膩的筆觸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態(tài)。
這首詩的精妙處,在于詩人用輕靈之筆,寫出湖中許許多多雁,湖面、湖空,參參差差,錯錯落落,唼、牽、斂、帶、浮、動、泛、逐、懸、亂、起、刷、搖漾、舉、還,各種各樣的動作,諸多的神態(tài),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而寫來似一點也不費力,不露雕琢之跡,刻畫精細而不流于纖弱,“詠物之祖”,或可當之。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