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裊娜·游絲
清-朱彝尊
倩東君著力,系住韶華,穿小徑,漾晴沙。正陰云籠日,難尋野馬,輕飏染草,細綰秋蛇。燕蹴還低,鶯銜忽溜,惹卻黃須無數花。縱許悠揚度朱戶,終愁人影隔窗紗。
惆悵謝娘池閣,湘簾乍卷,凝斜盼,近拂檐牙。疏籬罥,短垣遮,微風別院,明月誰家。紅袖招時,偏隨羅扇,玉鞭裊處,又逐香車。休憎輕薄,笑多情似我,春心不定,飛夢天涯。
翻譯:
你借著春神之力,系住了美好的時光。穿越過郊野的小路,在陽光下的沙洲上游漾。當陰云籠罩太陽時,你很難尋到水面野馬似的云氣;輕微的涼風染綠了野草,你像細細的秋蛇盤結在草際。燕子踏你時你飄向低處,鶯兒銜你時你忽然溜去;你調皮地逗惹地上的無數落花,和它們盡情地嬉戲。縱使你悠悠揚揚地飄過紅門,終究要發愁那人影被紗窗隔住。
你惆悵地飄蕩在美女的閨樓外,湘妃竹簾兒正巧剛剛卷起,你便斜斜地凝眸向里望去,還將身子就近在牙狀屋檐上掛住。你又飄過疏籬短墻相隔的別院,那里微風習習,你感到十分驚奇:誰家的庭院風景這樣美麗!飄到街上看到美女搖扇時,你偏要隨著羅扇扭來擺去;而當玉鞭抽馬香車離去時,你又追在車后糾纏不已。啊,請不要憎惡游絲輕薄,好笑的是多情的游絲與我相似,我思念愛人的心就不能平靜,夢魂常常向天邊飛去。
注釋:
游絲:飄游在空中的蜘蛛等昆蟲所吐的絲。
倩東君著力:借助春天之神的力量。倩,請人代作,這里是借助之意。東君,春天之神。
韶華:美好的時光。這里指春光。
野馬:形容浮動在水面的云氣。《莊子·逍遙游》有:“野馬者,塵埃也。”成玄英疏:“青春之時,陽氣發動,遙望藪澤之中,猶奔馬,故謂之野馬也。”
輕颸(sī)染草:輕微的涼風染綠了野草。颸,即涼風。
細綰(wǎn)秋蛇:綰,盤結之意。秋蛇,形容游絲如秋天的蛇。
蹴:踏。
朱戶:紅門。
謝娘池閣:美女的閣樓。謝娘,原指晉王凝的妻子謝道韞,因其才華出眾,后代指才高貌美的女子。
湘簾乍卷:湘妃竹簾剛卷起。
檐牙;即牙檐,牙狀的房檐。
疏籬罥(juàn):纏繞著稀疏的籬笆。罥,纏繞、牽掛。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輕薄:用輕佻浮薄的態度對待婦女。
賞析:
這首詞首二句意說,空中飄忽的游絲,有如春天之神(東君)手中長長的帶子,把時光系住。兩句暗用比喻,點明游絲見于春季。接著兩句寫它在野外飄忽、蕩漾的情景。接下來四句說陰云籠日,水面上看不到浮動的云氣;微風輕拂,染綠了春草,那細細的游絲,就象盤結的秋蛇。前三句寫春陰景色,后一句以“綰秋蛇”設喻,生動地寫出游絲之狀。以上八句,運用兩個比喻以及“系”、“穿”、“漾”、“綰”四個動詞,加上季節、天氣、環境的襯托,寫出了游絲的情態,畫面寧靜中帶有飄忽的動感。八句只就游絲本身著筆,下面“燕蹴”三句,則由游絲本身引出“燕”、“鶯”、“花”等春天之物,用“蹴”、“低”、“銜”、“溜”、“惹”等字使游絲與三者關聯,組成另一個春日游絲的畫面。較之前一個畫面更富生趣,動感更強,描寫也更為生動。自“縱許”二句至全詞的結尾,畫面又一次轉換——主角是游絲與人,游絲的描寫又推進一層。“縱許”二句,以戶外為環境,是上下片的過渡。朱戶,朱門,指貴族的邸宅。一“縱”、一“終”,一“度”、一“愁”,詞筆轉折,寫出欲“度”不“度”之狀。兩句用擬人手法。
下片承上片最后二句,將游絲與人的畫面繼續拓展,仍用擬人手法。三句以戶內為環境。謝娘,晉王凝之妻謝道韞。因其才學過人,后因作為有學問的女子之稱。此泛指女子。“惆悵”與上片“愁”字呼應,寫怕被人看見的心理。“凝斜盼”,寫神態。三句將游絲左右飄蕩,若即若離之狀態寫得出神入化。“疏籬”之句,仍寫戶內,環境由池閣”挪至疏籬短墻相隔的“別院”。接著由戶內轉到街上:“紅袖招時,偏隨羅扇;玉鞭墮處,又逐香車。”玉鞭,鞭之美稱。處,與上句“時”字義同,非指處所。香車,女子所乘之車。一“招”、一“隨”、一“墮”一“逐”,見出“輕薄”。四句將游絲擬作“春心不定”的“輕薄”男子。歇拍以諧謔之筆將作者自己作比。對“紅袖”四句的描寫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綜上所述,這首詞通過畫面的不斷的變換,運用比喻、擬人等多種手法,將所詠之物寫得形神兼備。全篇“層臺嬋媛”(譚獻《篋中詞》),體物入微,用字準確,處處顯示出作者的功力。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