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軾 朝代:宋代
原文:
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云。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拼音解讀:
ōu yáng wén zhōng gōng cháng wèn yú :“qín shī hé zhě zuì shàn ?dá yǐ tuì zhī tīng yǐng shī qín shī zuì shàn 。gōng yuē :cǐ shī zuì qí lì ,rán fēi tīng qín ,nǎi tīng pí pá yě 。yú shēn rán zhī 。jiàn ān zhāng zhì fū jiā shàn pí pá zhě ,qǐ wéi gē cí 。yú jiǔ bú zuò ,tè qǔ tuì zhī cí ,shāo jiā yǐn kuò ,shǐ jiù shēng lǜ ,yǐ yí zhī yún 。
nì nì ér nǚ yǔ ,dēng huǒ yè wēi míng 。ēn yuàn ěr rǔ lái qù ,dàn zhǐ lèi hé shēng 。hū biàn xuān áng yǒng shì ,yī gǔ tián rán zuò qì ,qiān lǐ bú liú háng 。huí shǒu mù yún yuǎn ,fēi xù jiǎo qīng míng 。zhòng qín lǐ ,zhēn cǎi fèng ,dú bú míng 。jī pān cùn bù qiān xiǎn ,yī luò bǎi xún qīng 。fán zǐ zhǐ jiān fēng yǔ ,zhì wǒ cháng zhōng bīng tàn ,qǐ zuò bú néng píng 。tuī shǒu cóng guī qù ,wú lèi yǔ jun1 qīng 。
翻譯:
歐陽文忠公曾經問我:“琴詩哪一首寫得最好?我回答認為韓愈的《聽穎師彈琴》詩最好。歐陽公說:這首詩最為奇妙艷麗,但不是聽琴,而是聽琵琶呢。我深以為然。建安章質夫的家里有擅長彈琵琶的人,請我替他寫首曲詞。我很久沒有寫詞了,為此特意拿韓愈的這首詩,稍微加以隱括,使它合乎聲律,用來送給那個擅彈琵琶的人。
樂聲初發,仿佛靜夜微弱的燈光下,一對青年男女在親昵地切切私語。彈奏開始,音調既輕柔、細碎而又哀怨、低抑。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氣宇軒昂的勇士,在鎮然驟響的鼓聲中,躍馬馳騁,不可阻擋。樂曲就如遠天的暮云,高空的飛絮一般,極盡縹緲幽遠之致。
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顫著宛轉錯雜的啁哳之聲,唯獨彩鳳不鳴。瞬息間高音突起,好像走進懸崖峭璧之中,寸步難行。這時音聲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墜入深淵,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彈者的指間好像能興風作雨,好像把寒冰火炭輪番置我腹中。琴師演奏完后將琴推開放下,我再也沒有淚水可以傾灑了。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歌頭》即大典開始的第一章。
歐陽文忠公:即歐陽修,北宋文學家。
退之:即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聽穎師琴詩:指韓愈詩作《聽穎師彈琴》。
隱括:亦作“檃括”,原義是矯正曲木的工具。詞的檃括是將其他詩文剪裁改寫為詞的形式,宋人常有此類作品。
昵昵:音逆,古音尼。象聲詞,形容言辭親切。
爾汝:表親昵。
填然:狀聲響之巨。
青冥:①形容青蒼幽遠。指青天。②形容青蒼幽遠。指山嶺。③指海水。
躋攀:登攀。躋音機。
尋:長度單位。《史記·張儀傳》有“蹄間三尋”。索隱云“七尺曰尋。”亦有云八尺為尋者。如尋常,八尺為尋,倍尋為常,皆慣見之長度也。
賞析:
蘇軾通過聯想,在上闕運用以形象描寫不同風格的音樂,從開始的輕柔旖旎,瞬間變為雄壯高揚,然后歸于悠揚致遠;在下闕則對比音樂本身,一是同一時間內,繁音細響與清越之聲之對比,二是不同時間內,音樂之抑揚起伏的對比,添之以自己的感慨,使整首詩具備與原作不同的藝術韻味。
詞先寫樂聲初發,仿佛一對青年男女在靜夜微弱的燈光下,親昵地私語 ,談愛說恨,卿卿我我,往復不已。“彈指淚和聲”倒點一句,見出彈奏開始,音調輕柔而又哀怨。“忽變”三句,寫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戰士在鼓聲下馳騁沙場,無人可擋。結尾的“回首”兩句,以景物形容聲情,把音樂形象化給人縹渺幽遠之感,。"回首暮云遠",讓人聯想起王維"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之將士,也與上文中“軒昂勇士”相聯系,將獨立的音樂片段串起來。白云浮動,柳絮漂浮,若有若無,忽遠忽近,難以捉摸,卻逗人情思。
接著是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與啁哳之聲相伴,唯獨彩鳳不鳴。這里寫以鳳凰不鳴,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也點出了深刻哲理:真正內涵的,從不在言語上奪人眼球。之后琴聲在瞬息間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調轉向艱澀,好象走進懸崖峭璧之中,腳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費很大氣力。正在步履維艱之際,音聲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飄然墜入深淵,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詞人確乎借助于語言,把這位樂師的高妙彈技逼真地再現出來了。最后五句,則是從聽者心情的激動,反映出成功的彈奏所產生的感人的藝術效果。“指間風雨”,寫彈者技藝之高,能興風作雨;“腸中冰炭”,寫聽者感受之深,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并以“煩子”、“置我”等語,把雙方緊密關聯起來。音響之撼人,不僅使人坐立不寧 ,而且簡直難以禁受,由于連連泣下,再沒有淚水可以傾灑了。“推手從歸去”描寫的是琴師奏完將琴推開的動作,也在其中暗示這詩人心中歸隱的情懷。“無淚與君傾”,表現出詩人此時腸中之郁結,比起原詩中“濕衣淚滂滂”更為不堪較之,更為含蓄,也更為深沉,雖然無落淚,但是更加表現出心情的郁結。
訴諸聽覺的音樂美,缺乏空間形象的鮮明性和確定性,是很難捕捉和形容的。但詞人巧于取譬,他運用男女談情說愛、勇士大呼猛進、飄蕩的晚云飛絮、百鳥和鳴、攀高步險等等自然和生活現象,極力摹寫音聲節奏的抑揚起伏和變化,借以傳達樂曲的感情色調和內容。這一系列含義豐富的比喻,變抽象為具體,把訴諸聽覺的音節組合,轉化為訴諸視覺的生動形象,這就不難喚起一種類比的聯想,從而產生動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從音樂效果,進一步刻畫彈技之高,筆墨精微神妙,可說與韓詩同一機杼,同入化境。
蘇軾這首詞的“隱括”,即把韓愈的詩文《聽穎師彈琴》剪裁改曲詞,雖保留了韓詩的總體構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繪,但又在內容、形式以及兩者的結合上,顯示了自己的創造性,從而使此詞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