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敦儒 朝代:宋代
原文:
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
拼音解讀:
liú láng yǐ lǎo 。bú guǎn táo huā yī jiù xiào 。yào tīng pí pá 。zhòng yuàn yīng tí mì xiè jiā 。 qǔ zhōng rén zuì 。duō sì xún yáng jiāng shàng lèi 。wàn lǐ dōng fēng 。guó pò shān hé luò zhào hóng 。
翻譯:
我像劉禹錫一樣流落此地,心已老。對花月繁華已沒有了興致,只想聽聽琵琶。于是我越過重重深院去尋找歌妓。
一曲終了,我情緒沉醉,像白居易那樣聽過琵琶后落淚傷心。東風萬里,面對落日映照下的大地河山,想到國破家亡。
注釋:
⑴減字木蘭花:詞牌名,又名“玉樓春”等,此調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
⑵劉郎:指唐詩人劉禹錫,作者以劉郎自比。
⑶重院:深院。謝家:指歌妓居處。
⑷落照:落日。
賞析:
朱敦儒的這首《減字木蘭花》,一反以往其詞平易流暢,少用典故的特點,在短短的四十四個字中連用三典?!皠⒗梢牙?,不管桃花依舊笑。”開篇兩句便含著兩個典故,中唐詩人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中有“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詩句?!对儆涡加^》詩有“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詩句。劉郎與桃花的關系就是從這里來的。第二句用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边@是桃花與笑的關系。作者截去“春風”二字,與“老”字押韻。劉禹錫兩度被貶,仕途坎坷,再游玄都觀時,已五十六歲,進入老境。朱敦儒可能感到自己與劉禹錫有某些相似點,且又已入老境,故以“劉郎”自擬?!疤一ā庇迷诖颂帲环矫媾c“劉郎”有關,另一方面也含有某種象征意義。朱敦儒在靖康之難以前,在洛陽過著才子詞人浪漫疏放的生活,從他的一首《鷓鴣天》詞中就可以看出:“曾為梅花醉不歸,佳人挽袖乞新詞。輕紅遍寫鴛鴦帶,濃碧爭斟翡翠卮?!庇捎诮鹑塑惫膭拥貋?,才驚破了他的佳人詩酒夢。國亡家破,南逃以后的朱敦儒一下子覺得自己變得衰老了?!疤一ā睕]有變,“依舊笑”;而詞人的心境卻變了,變老了。盡管南宋統治者還在“西湖歌舞幾時休”,而朱敦儒卻對過去“佳人挽袖”,醉寫新詞的生活已經沒有那種閑情逸興了,所以他“不管桃花依舊笑”。桃李春風、兒女情長都已與己無干,表達的是“人老萬事休”的滄桑之感。在這種凄苦潦倒心緒支配下,百無聊賴,他也想聽聽琵琶。但他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樣,家蓄歌兒舞女,他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聽了。
下片,緊承上片聽琵琶而來。詞人聽完“謝家”的琵琶曲后,產生了怎樣的效果,有怎樣的感受,是樂還是愁,這是下片詞意發展的關鍵處。在這關鍵處,作者筆鋒決定性地一轉:“多似潯陽江上淚”,這一轉,決定詞意向愁的方面發展。白居易在潯陽江聽到琵琶女彈琵琶,自傷淪落,心情激動,“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敝於厝濉岸嗨茲£柦蠝I”,下文提出了明確的答案:“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原來朱敦儒感到眼前東風萬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淪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籠罩在一片落日馀暉中,盡管還有一線淡淡的紅色,但畢竟已是日薄西山,黃昏將近了。詞人把破碎的山河置于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色來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權已近夕照黃昏,中原失地,恢復無望。這對于身遭國難,遠離故土,流落南方的詞人來說,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因而“多似潯陽江上淚”?!奥湔占t”三字,即是夕陽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隱喻宋季國運的衰微氣象。 這種國破家亡之痛,在他的另一首詞《采桑子·彭浪磯》中也有十分明顯的表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由此可見朱敦儒身經國亡家破之難,流離轉徙于南方之后,貫串在他詞中的主流始終是一顆對國家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種感人至深的愛國激情。讀之,仍令人心情激蕩不已。
全詞用典靈活、自然、貼切,詞風明快,內容安排層次清楚。下片在靜穆中突然迸發出愛國激情,如一股抑制不住的激流,激蕩人心,久久不能平靜。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