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代
原文:
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甚云山自許,平生意氣;衣冠人笑,抵死塵埃。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鱸膾哉。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東岡更葺茅齋。好都把軒窗臨水開。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秋菊堪餐,春蘭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拼音解讀:
sān jìng chū chéng ,hè yuàn yuán jīng ,jià xuān wèi lái 。shèn yún shān zì xǔ ,píng shēng yì qì ;yī guàn rén xiào ,dǐ sǐ chén āi 。yì juàn xū hái ,shēn xián guì zǎo ,qǐ wéi chún gēng lú kuài zāi 。qiū jiāng shàng ,kàn jīng xián yàn bì ,hài làng chuán huí 。dōng gāng gèng qì máo zhāi 。hǎo dōu bǎ xuān chuāng lín shuǐ kāi 。yào xiǎo zhōu háng diào ,xiān yīng zhǒng liǔ ;shū lí hù zhú ,mò ài guān méi 。qiū jú kān cān ,chūn lán kě pèi ,liú dài xiān shēng shǒu zì zāi 。chén yín jiǔ ,pà jun1 ēn wèi xǔ ,cǐ yì pái huái 。
翻譯:
歸隱的園圃剛剛開成,白鶴猿猴都在驚怪,主人沒有歸來,歸隱山林本是我平生的志趣,為什么甘為士人所笑,總是混跡塵埃?厭倦了官場就該急流勇退,求清閑愈早愈好,豈止是為享受莼羹鱸膾?你看那秋江上,聽到弓弦響,驚雁急忙躲閃,行船回頭,是因為駭浪撲來。
東岡上蓋起那茅屋書齋,最好是把門窗臨湖開。要劃船垂釣,先種下柳樹一排排;插上稀疏的籬笆保護翠竹,但不要妨礙賞梅。秋菊可餐服,春蘭能佩戴,兩種花留給我歸來親手栽。我反復思考,只怕圣上不讓我離開,歸隱之章仍在猶豫徘徊。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
帶湖:信州府城北靈山腳下,今江西上饒市。
三徑:指歸隱者的居所。《三輔決錄》:蔣詡字元卿,“舍中三徑,惟求仲、羊仲從之游?!苯噪[士。后稱退隱的居處為三徑。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鶴怨猿驚:表達出自己急切歸隱的心情?;媚铣字色暋侗鄙揭莆摹罚骸爸领哆€飈入幕,寫霧出楹,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
稼軒:辛棄疾號稼軒。洪邁《稼軒記》說:辛棄疾在帶湖建了一所很宏大的私人別墅,在新居右側,建了上百間的房子,左側,開辟了“稻田泱泱”,還余下十弓的空地,“意他日釋位得歸,必躬耕于是,故憑高作屋下臨之,是為稼軒。而命田邊立亭曰植杖,若將真秉耒耜之為者?!?
甚:正是。云山,農村。意氣:神態?!妒酚洝す荜塘袀鳌罚骸皳泶笊w,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边@里作志氣講。
衣冠人:上層或高貴的人物。
抵死:終究,畢竟。
意倦須還:這里指退隱回家。
莼羹鱸膾:美味?!妒勒f新語·識鑒篇》:西晉張翰官洛陽,“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歸?!?
“秋江上”三句:比喻在官場碰壁,遭人排擠,因此避世。庾信《周大將軍襄城公鄭偉墓志銘》詩:“麋興麗箭,雁落驚弦。”駭浪,形容海浪像馬受驚時的奔跑。作者感覺到官場的奸詐險惡。要作雁避船回的準備。這就是回帶湖的動機。
東岡:東邊的小岑。葺(qì),用茅草修復房子叫葺。
好都把:作必須統統地解。軒:小房子。蘇軾《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詩:“白發思家萬里回,小軒臨水為花開?!?
秋菊:語出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春蘭:語出《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碧m有春秋二種,都可以佩帶。這里寫春蘭,是與上邊的秋菊相對。一說這兩句化用屈原《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表明作者自己如屈原一般志行高潔,不愿同流合污。
先生:是下人對辛棄疾的稱呼。
賞析:
辛棄疾力主抗金,收復中原,但朝廷無此意,不加重用壯志難酬,一生屢遭貶斥。由于不能見用于茍且偷安的南宋統治集團,他感到前途險惡,早晚必被逐出宦途。為后事計,他任江西安撫使時,在上饒城北帶湖之畔,修建了一所新居,作為將來退隱之處。取名為“稼軒”并自號為“稼軒居士”以示去官務農之志。此詞即在作引退前一年,即淳熙八年(1181年)新居將落成之時所作,抒發了他當時萬端感慨集于一心的復雜感情。
上片主要寫萌發棄政歸田之念。首句開門見山,順題而起。西漢蔣詡隱居時門前開有三條小路的原因,“三徑”即成了隱士居處的代稱,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就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叭龔匠醭伞?,日后棲身有所,詞人于失意之中亦露幾分欣慰。不過這層意思,作者并沒有直白的一語道出。而是“鶴怨猿驚,稼軒未來”,以帶湖的仙鶴老猿埋怨驚怪其主人的遲遲不至,曲曲吐露?!苞Q怨猿驚”出于南齊孔稚珪《北山移文》:“蕙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辈煌氖?,孔稚珪是以昔日朝夕相處的鶴猿驚怨周颙隱而復仕,辛棄疾用此典卻反其道而行之,假設即將友好伴處的鶴猿怨自己仕而不歸。這兩句是從新居方面落墨,說那里盼望自己早日歸隱:“甚云山”四句,是自言自語一樣,寫主觀想法。既然自己的平生志趣是以“云自許”,為什么還老是呆在塵世里當官,惹先賢隱士嘲笑呢!顯然,這只不過是辛棄疾在遭到投降派一連串打擊之后,所發的一種牢騷自嘲而已。誰不知道,辛棄疾的“平生意氣”是抗金復國,金甌一統,豈能以“云山自許”!然而現在乾坤難轉,事不由已,有什么辦法呢?“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鱸膾哉?”詞人不愿作違心之事,他認為既然厭惡這丑惡的官場又不能以已之力匡正,就應該激流勇退,愈早愈好,不要等被人家趕下了臺才離開;再說自己也不是象西晉張翰那樣因想起了家鄉味美的鱸魚膾、莼菜羹而棄官還鄉,心中無愧,又何苦“抵死塵埃”呢?這里,暗示了作者同南宋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并表明了自己的磊落胸懷。其中“意倦”句,表明自己絕不愿為朝廷的茍安政策效勞,志不可奪去向已定:“豈為”句,說明他之退隱并不是為貪圖個人安逸享受;最值得體味的是“身閑貴早”里的“貴早”二字。固然,這是為了呼應前文曲露的對新居的向往,欲歸之情,不過主要還是說明,詞人不堪統治集團反對派對他的毀謗和打擊,而且可能預感到一場新的迫害正在等待著他。不如抽身早避。因而自然逗出了后面“秋江上”三句,表明了自己離政歸田的真正原因是避禍,就象鴻雁聽到了弦響而逃,航船見到了惡浪而避一樣。他是別無他途,不得不如此。
下片主要寫但對未來生活藍圖的設想。詞意仍緣“新居將成”而起?!皩⒊伞笔侵?,初具規模但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皷|岡”二句,先就建筑方面說,再修一幢茅屋作為書齋,設于東岡,并把窗戶全部面水而開,既照應了題中“帶湖”二字,又照應了“平生意氣”,即“云山自許”的雅致。而“行釣”同“種柳”聯系起來,表明詞人向往的是“小舟撐出柳陰來”的畫境。表達了對官場爭斗的厭倦,對鄉村寧靜的向往。下面寫竹、梅、菊、蘭,不僅表現了詞人的生活情趣,更喻指詞人的為人節操。竹、梅、是“歲寒三友”之二物,竹經冬而不凋,梅凌寒而花放。
從既要“疏籬護竹”,又要“莫礙觀梅”中,既表示作者玩花弄草的雅興,更可以看出他對竹、梅堅貞品質的熱忱贊頌和向往。至于菊、蘭,都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喜愛的高潔的花草。他在《離騷》中有“餐秋菊之落英”,“紉秋蘭以佩”等句,表示自己所食之素潔和所服之芬芳,辛棄疾說,既然古人認為菊花可餐,蘭花可佩,那他一定要親手把它們載種起來。顯然,“秋菊”兩句,明講種花,實言心志,古人志行高潔。自己亦當仿效。然而屈原餐菊佩蘭是在被楚王放逐以后,而辛棄疾當時還是在職之臣。堅持理想節操固然可以由已決定,但未去留豈能擅自安排。所以他接著說:“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边@三句初看與前文完全不屬,但細想,恰是當時作者心理矛盾含蓄而真實的流露。辛棄疾一生為國志在統一,志向尚未實現本不愿意離政,但形諸文字卻說“怕君恩未許”。因此,這一方面固然暴露了作為統治集團一員的辛棄疾仍對腐朽朝廷昏庸皇帝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另一方面,更可以說,這是他始終不忘復國、積極從政、赤誠用世之心的流露。全詞就在這種不得不隱、然又欲隱不能的“徘徊”心境中結束。
這首詞,自始至終可以說是一篇描寫心理活動的實錄。但上下兩片,各有不同。前片寫欲隱緣由,感情漸進,由微喜,而悵然,而氣惱,而憤慨。讀之,如觀大河漲潮,流速由慢而疾,潮聲也由小而大,詞情也愈說愈明。后片寫未來打算,讀之,似在河中泛舟,水流徐緩而平穩,再不聞澎湃呼嘯之聲,所見只是波光粼粼。及設想完畢,若游程已終,突然轉出“沉吟久”幾句,似乎剛才打算,既非出自己心亦不可行于實際如一物突現舟水凝滯不可行,不過,盡管兩片情趣迥別,風貌各異,由于通篇皆以“新居將成”一線相貫,因此并無割裂之嫌,卻有渾成之致。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