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代
原文:
鳳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fēng)月。最苦潯陽江頭客,畫舸亭亭待發(fā)。記出塞、黃云堆雪。馬上離愁三萬里,望昭陽、宮殿孤鴻沒。弦解語,恨難說。 遼陽驛使音塵絕,瑣窗寒、輕攏慢捻,淚珠盈睫。推手含情還卻手,一抹梁州哀徹。千古事、云飛煙滅。賀老定場無消息,想沈香亭北繁華歇。彈到此,為嗚咽。
拼音解讀:
fèng wěi lóng xiāng bō 。zì kāi yuán 、ní shang qǔ bà ,jǐ fān fēng yuè 。zuì kǔ xún yáng jiāng tóu kè ,huà gě tíng tíng dài fā 。jì chū sāi 、huáng yún duī xuě 。mǎ shàng lí chóu sān wàn lǐ ,wàng zhāo yáng 、gōng diàn gū hóng méi 。xián jiě yǔ ,hèn nán shuō 。 liáo yáng yì shǐ yīn chén jué ,suǒ chuāng hán 、qīng lǒng màn niǎn ,lèi zhū yíng jié 。tuī shǒu hán qíng hái què shǒu ,yī mò liáng zhōu āi chè 。qiān gǔ shì 、yún fēi yān miè 。hè lǎo dìng chǎng wú xiāo xī ,xiǎng shěn xiāng tíng běi fán huá xiē 。dàn dào cǐ ,wéi wū yān 。
翻譯:
以鳳尾紋飾槽,以龍香柏為撥,這琵琶從開元年間彈過《霓裳羽衣曲》后,經(jīng)歷了多少風(fēng)月變遷啊!最苦的莫過于潯陽江頭送客的人了,當(dāng)明麗的畫船將要出發(fā)之際,他在江上傾聽了琵琶女的演奏。記得古時昭君出塞,黃云堆壓在白雪上,馬上的琵琶聲寄托著遠涉三萬里外的離愁,她回望長安的昭陽宮殿,唯有孤飛的大雁漸漸消失在天邊。縱然琵琶弦能代替講話,可是心中的怨恨卻難以訴說啊!
遼陽征戍地,那里的驛使不來,音訊全無。閨閣瑣窗中的思婦,只感到寒意襲人。她輕輕地慢慢地撥弄著琵琶,眼睫毛上沾滿了淚珠兒;情脈脈地在弦上將手指推前又收回,彈一支《梁州》曲,從頭到尾全都是哀音。千年歷史上的事情,都已云飛煙滅了。開天盛世時琵琶高手賀懷智老先生出來壓場的事情再也聽不到了,想那明皇與貴妃賞牡丹、李白作新詞于沉香亭北的繁華景象也不再有了。彈到這兒,就不免為之嗚咽起來。
注釋:
1.賀新郎:詞牌名,原名《賀新涼》,又名《金縷曲》等,雙調(diào)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韻。
2.鳳尾:指琵琶,因其尾部刻有鳳形,故稱。
3.《霓裳曲》罷:暗用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詩意,謂安祿山叛亂,驚破了唐玄宗的艷夢,暗含興亡之感。《霓裳曲》,即《霓裳羽衣曲》。
4.風(fēng)月:指歲月。
5.潯(xún)陽江:江名,指長江在今江西九江市北的一段。
6.客:指白居易。
7.畫舸(gě):泛指華麗的船。
8.亭亭:形容畫船高挺秀麗
9.黃云堆雪:黃沙蔽天,白雪遍地,極言塞外之苦寒。歐陽修《明妃曲》“不識黃云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即是此意。
10.昭陽:漢都長安未央宮中的一座殿名,這里泛指漢宮,以見昭君塞外思漢之意。
11.遼陽驛使:遼陽驛道中的信使。遼陽,今遼寧省遼陽縣。
12.音塵:音信。司空圖《偶題三首》“遼陽音信近來稀”。
13.瑣窗:雕刻連鎖圖案的窗子,代指女子臥室。
14.輕攏(lǒng)慢捻(niǎn):彈奏琵琶的指法。
15.推手、卻手:琵琶指法。手指前彈為“推手”,后撥為“卻手”。
16.抹:順手下抹。
17.《梁州》:琵琶曲名,也是唐教坊曲調(diào)名,又名《涼州》。
18.賀老:指開元、天寶間善彈琵琶的藝人賀懷智。
19.定場:壓場,言琵琶高潮。元稹《連昌宮詞》“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蘇軾《虞美人·琵琶》“定場賀老今何在?幾度新聲改。”
20.沉香亭:用沉香建成的亭子,唐玄宗曾在此賞花。李白奉命作《清平調(diào)》三首,其中有“解釋春風(fēng)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21為嗚咽:琵琶發(fā)音為鳴咽之聲。
賞析:
此琵琶,乃檀木所制,尾刻雙鳳,龍香板為撥,十分精美名貴。“鳳尾龍香撥”,這楊貴妃懷抱過的琵琶,它標志著一個“黃金時代”。詞人在此,暗指北宋初期歌舞繁華的盛世。而“《霓裳曲》罷”則標志著國運衰微與動亂開始。借唐說宋,發(fā)端即點到主題而又不露痕跡,可謂引人入勝之筆。
“潯陽江頭”二句,詞人筆鋒一轉(zhuǎn),用白居易《琵琶行》所敘事。白氏送客江邊“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詩序云“是夕始有遷謫意”,是聽了琵琶曲與彈奏女子自述身世之后的所感。此詞以“最苦”二字概括之,表明詞人也有同感。“畫舸”句用鄭文寶《柳枝詞》“亭亭畫舸系春潭”句意。詞人以白居易的情事自比,并切琵琶,其“天涯淪落”之感亦可知矣。
“記出塞”接連數(shù)句又一轉(zhuǎn),從個人遭遇寫到國家恨事。“望昭陽宮殿”等句分明是寫一種特殊感情,與當(dāng)日昭君出塞時去國懷鄉(xiāng)之痛不完全是一回事。這里恐怕是在暗喻“二帝蒙塵”的靖康之變。這種寫法在南宋詞家中也不乏其人。姜夔《疏影》詞中有“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之句,鄭文焯亦云“傷二帝蒙塵,諸后妃相從北轅,淪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
“遼陽驛使”數(shù)句轉(zhuǎn)到眼前現(xiàn)實。詞人懷念北方故土,聯(lián)想瑣窗深處,當(dāng)寒氣襲人時,閨中少婦正在懷念遠戍遼陽而杳無音信的征人。她想藉琵琶解悶,結(jié)果愈彈愈是傷心。“推手”等句,指彈琵琶,漢劉熙《釋名·釋樂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歐陽修《明妃曲》本此而有“推手為琵卻手琶”之句。所彈之曲為《梁州》,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謂貞元初康昆侖翻入琵琶。白居易詩:“《霓裳》奏罷唱《梁州》,紅袖斜翻翠黛愁。”可見其聲哀怨。“哀徹”兩字加深了悲涼的意緒。“云飛煙滅”已將上文結(jié)束,“賀老”句便是尾聲。這尾聲與發(fā)端遙相呼應(yīng),再次強調(diào)盛時已成過去,已成為歷史。“賀老定場”既無消息,則“沉香亭北倚欄干”(李白《清平調(diào)》)的貴妃面影當(dāng)然也不可見,這“鳳尾龍香撥”的琵琶亦無主矣。故詞人云“彈到此”即“鳴咽”不止,寫出悲慨無窮的國難家愁。
此篇手法新穎,從章法上看與《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可并為姊妹篇。二詞都列舉了許多典故,而其中皆有一線相連。即所用典故中情事都與詞人內(nèi)心的情感和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與當(dāng)時時代特點有關(guān),故典故雖多,卻不為事所累,且抒情氣氛濃郁。仍覺圓轉(zhuǎn)流麗。由此可聯(lián)想到唐時李商隱的《淚》(永巷長年怨綺羅)一詩,也是列舉古來各種揮淚之事,最后歸結(jié)為一事。本詞章法可能學(xué)自李商隱,而又有出藍之妙。再上溯可找到江淹的《恨賦》、《別賦》,李白《擬恨賦》等類篇章,詞人用之以作詞,可謂創(chuàng)新。
此詞除顯示辛棄疾的詞作用典故多能流轉(zhuǎn)自如外的特色外,還顯示了其詞的另一特色,即豪放而兼俊美,所謂“肝腸似火,面目如花”者。詞中如“望昭陽宮殿孤鴻沒”句,不獨用昭君出塞之典故,且含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贈秀才入軍》)的詩意,形象很美,韻味亦深長。又“輕攏慢捻”四字,不獨是用白居易詩點出彈琵琶,還將閨人愁悶無意緒、心情懶慢的神態(tài)也描畫出來。“淚珠盈睫”,令人想見那長睫毛閃動的晶瑩珠淚,悲而見美,更渲染了哀怨氣氛,烘托了主題。
前人評辛詞曰“大氣包舉”,所謂“大氣”,就是指貫穿在辛棄疾詞中那種濃烈的愛國之情,沉郁而激昂。而他的詞風(fēng)卻不見粗獷,反倒是思理細膩綿密,語言典麗高華,雖“用事多”,不嫌板滯。“情”在其中,密處見疏,實中有虛,令人讀后有蕩氣回腸之感。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